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光照在你的志愿表上

兰州日报 2013-07-04 07:53 大字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多学生进了学校要改专业呢?是因为当时就不喜欢,却不得不屈从于某个意志或某种力量?还是上了大学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的是什么?

这天刚巧老同学发短信,征求我对他孩子高考选志愿的意见。不出我的所料,孩子志愿表的专业排序就和网上热门专业推荐的排序几乎一模一样,也和各大高校极力扩张的专业目录如出一辙。我不认识这孩子,但我感觉这样的志愿表不太像孩子真实意愿的表达,而更像是大人和社会的共谋。因为,这些年来,我接到类似的咨询,几乎都是这样的排序。千人一面的志愿选择,屏蔽了孩子的个性,表达着这个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

我想起我高考填志愿的情景。我理科成绩很好,而文科特别是写作却是我的兴趣,所以直到高三高考要分科,我才下决心改考文科。我咨询我的同学,他高一就准备读文科,他考了我一个历史题目:东汉和西汉哪个时间早。由于中国历史是初中学的,忘得差不多了,我就猜

是东汉。我同学负责任地向我指出:离高考只剩8个月了,你还是放弃吧。

我回家征求父母的意见,在县民政局工作的父亲问我:你将来喜欢做什么呢?我说写作。“那就选你喜欢做的吧!”父亲一句话,就让我“轻率”地做出了我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学文科,报中文系。

1983年我考进厦大,中文系贴出的横幅是:“欢迎你,未来的作家和诗人!”那是一个理想澎湃的岁月,经济系那几年迎接新生的横幅也是诸如“欢迎你,未来的经济学家!”这是何等的气度与自信。现在,在大学里,我再也看不到这样的标语了。

我不是想说今不如昔,恰恰相反,我认为,相对于过去家长的放羊、青春的潦草,今天家长的务实、学生的理性,其实是社会的进步。人必生存着,理想才有所依附,一个社会大规模的按部就班,按常理出牌,比之不顾结果的躁动、不计成本的折腾,少了一些精彩,多了一些稳健,成熟的中产阶级社会,就应该这样用保守换取更多的安全感。就像我哀叹新加坡,这样一个从出生就知道自己到死的命运安排,如何能够产生伟大的诗人,同时我也对它永无后顾之忧的社会福利,羡慕嫉妒恨。

但一个人为了谋生,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会不会很痛

苦?厦门大

学人文

学院院长周宁教授直言这是中国这些年大学教育的失败。在一次招生推介会上,他提出了颇受争议的观点:家道殷实才建议报考人文学院,他把教育区分成两种,一种是把人当工具培养的教育,一种是把人当人来培养的教育,人文学院不提供前者,只提供后者,所以,报考人文学院的人要有远大理想,要有真情热爱,学人文不仅赚不了大钱,而且需要你家境撑得住,否则,“如果你家里等着明天的米下锅,我劝你不要到人文学院来”。

周宁教授的观点,“与我心有戚戚焉”!20多年前,我在厦大读研究生,每天傍晚在凌云楼的研究生宿舍,就可以看到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家潘懋元教授踽踽独行,当时的我心血来潮跑去和他讨论,他著名的观点是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化,但我提出,这样的定义,容易把人看成手段,而不是目的,我的想法是:教育的本质是让人在社会化的条件下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我同意周宁教授的前提,但不认同他的结论。他把人文学科看做是对工具教育的反动,人文学院被他打造成真正符合人的本质的精英教育。但是,人文学院哪能够庇护这么多孤独的灵魂,那些选择商学、法学、医学、工学……的学生,如何安身立命?

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会制造一生的痛苦,而且越成功,越痛苦。这种痛苦一定会转嫁成社会的痛苦。现如今,中国社会普遍诟病的两大领域:司法腐败和医患冲突,正吞咽着工具教育酿造的苦果:有多少刑讯逼供的司法人员,不是法学院毕业?有多少吃回扣的医生,不是医学院毕业?

所以,不仅人文学科需要人的教育,所有的学科都要从工具教育进化到人的教育,特别是法学和医学,这是两个以人的健康、自由甚至生命本身为工作对象的学科。如果选法学的人,目的不是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而只想到做了公检法就可以不被人欺负,甚至还可以欺负别人,至少做律师也可以出风头赚大钱;如果学医学的人目的不是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而是手术刀可以成为杀猪刀;纵是体制理顺,实行法治,也保护不了人的权利和尊严。

其实,所有的学科都有合规律性的一面,也有合目的性的一面,它可以为学子提供谋生的饭碗,也可以创造超越温饱的热爱,建议有担当的媒体,邀请各个学科可以成为灯塔的人,为高考学子写一篇文章吧,让他们在填志愿的时候,不仅看到学习这个学科可能得到的职位、薪水和声名,而且看到这门学科自身发出的光,照亮青春的脸。

这个世界,不需要光而生存的生物当然存在,但是,对于大多数生命,还是需要光合作用提供生命的能量。每一个考生,在你考虑了生计、家庭、薪水、前途……一系列因素之后,也请允许让一束光照亮你的志愿表吧,在这种光合作用下,把职业变成职业理想!

最近一则信息让我亦喜亦忧:某综合型大学因发展需要,把部分理工科院系整体搬迁到新校区,校长考虑到理工科学生

不能没有人文素养,于是发挥综合型大学的优势,动员在本部的人文学院,每一天为新校区的同学开设一个人文学科讲座,讲座效果出奇的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其结果是一年后,200多名新生的理工学院,居然有近一半的同学要求转专业到人文学院。现在让人操心的是:人文学院哪里有这么多学位可以提供给学生选择,反过来,如果都让这些学生转专业,那么理工科的那些专业如何发展?

新闻推荐

收拥堵费之前能否听听民意

治堵这个事,首堵北京一向是冲在最前面的,“冒天下之大不韪”,开中国城市先河,获得认同不少,挨的骂也最多。要限行,大家骂;说要限牌,大家又骂;昨天说要收拥堵费,骂得更凶了。那为什么伦敦能收,新加坡能收的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