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

渭南日报 2020-10-30 02:56 大字

程瑾

直到现在做一个图书管理员都是我的理想职业,地点最好是在大学里的图书馆。

每天晨起开门,无论是炎热的夏日还是寒冷的冬季,总有一群学生比你先到,手里提着水杯、肩上背着背包,眼巴巴等着那扇知识大门的敞开。

我们曾经就是这样一群人,会在阅读的间隙,思想开个小差,羡慕坐在前面桌前捧着书的老师,明明已经年过五旬,可手里捧着的书还是《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三重门》《何以笙箫默》之类的,你去还书时,她会抬起头,用手扶一扶老花镜,笑嘻嘻地说:“这本书有意思,要不要借来看看?”

《追风筝的人》就是念大一时,图书馆老师推荐的。那天人不多,我把借好的书放在老师面前,她边扫码边问:“还可以再借两本,要不要给你推荐一本,超级好看的。”说话间,她就拿起了那本印着大块橘红色云朵的书,封面上写着一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为你,千千万万遍。”作者是卡勒德·胡赛尼,因为之前英语老师刚刚讲过译本遣词造句难免不精准,常常失去原著的味,对这本书我也没报多少期待,再说,这个作者好像也不算名家。可实际上这本书的好看程度,远远超出预料。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喀布尔。12岁的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我的整个童年,似乎就是和哈桑一起度过的某个懒洋洋的悠长夏日,我们在爸爸院子里那些交错的树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警察与强盗,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折磨昆虫……”他们也一起放风筝,追风筝。然而也正是追风筝,成了阿米尔和哈桑心口永远的痛。当哈桑去为他追那只被割断的蓝风筝时,阿米尔发现哈桑为保住风筝被不良少年堵截而遭受了欺凌,但阿米尔为了守住自己的荣誉并未挺身保护朋友,又因为难以面对自己的负疚感而设计逼走了哈桑。

阿米尔成年后远迁美国,但他对哈桑的负罪感未减,后来他知晓了有关家庭的巨大秘密,原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为了找回“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重返阿富汗,而哈桑已死,经过千难万险,阿米尔救出哈桑的孩子。为了温暖孩子孤寂的心,他和孩子一起放风筝,当内心涌出哈桑曾说过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并捕捉到孩子唇边的一抹微笑时,他似乎才真正释然了……

有书评认为,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在问世之初就成为近年来国际文坛最大黑马,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蝉联亚马逊排行榜131周之久,取得全球热销600万册的好成绩。

究其原因就在于其讲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同时它讨论了人性和人性的拯救问题,而这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而在结构设置上,它跳出了一般个人与社会那种互相影响的从属关系,而是将其比喻成风筝,互相挣脱又互相纠缠。还有读者以为,小说是通过阿米尔的故事,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道理,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承认自己也有卑劣的一面,但不放弃追求阳光面。

我合上书的时候,虽说对阿米尔心存怨念,但印象更深刻的却是作者笔下阿米尔和哈桑的温情友谊,还有哈桑对朋友忠诚的一片好意,像他说过的“为你,千千万万遍”,从始至终未曾改变过。

当他和阿米尔遭到阿塞夫挑衅时,虽然他也很害怕,但为了保护阿米尔,他全力拉着弹弓吓退了阿塞夫。

在被阿塞夫一伙人围截,要他交出风筝时,因为他知道这是阿米尔获取父亲认可的唯一途径,所以即便是被阿塞夫凌辱,他也依然守护着风筝。

在战火侵袭中,父亲和阿米尔逃亡美国,将房屋交给朋友拉辛汗看管,然而拉辛汗日渐衰老力不从心,他恳求哈桑帮忙,善良的哈桑接受了托付,最后却死在霸占阿米尔房屋的坏人枪下。

哈桑是把阿米尔当成朋友的,即便阿米尔也许起初仅仅把他当作了仆人和玩伴,他没有给予他相同的关爱和照顾,但他却从未记恨过什么。也许阿米尔的良心难安和于心不忍终究还是被哈桑唤醒与拯救了。

其实仔细想来,每个人都是阿米尔,谁也摆脱不了自身狭隘甚至阴暗的一面,而哈桑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帮我们正视自己、修正自己、不断完善自身。长长的人生路上,若能有像哈桑一样的好朋友,伟大成功时有人真心祝福,潦倒落魄时有人倾力相助,迷失自我时有人可想可念,其实就是幸运的。

“虽然通篇事实残酷,但哈桑足够温暖,而我们要汲取的就是他身上温暖的力量。”那位老师说,“路长梦荒,想念未亡。这才是读书的意义,但愿你记得自己读过的这些故事,永远坚守初心,不以利交人,真诚待人。”

新闻推荐

吃蟹秋天的仪式感 清水大闸蟹 □ 菜 丛

每年秋天我仿佛都听见阳澄湖在召唤:秋浓菊黄,大闸蟹肥了。现在,人工放养延长了蟹汛期,吾人不仅轻易可以品尝“六月黄”,寒冬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