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日本】收纳术渗透在日本人的管理、空间和思维整理中

界面新闻 2019-10-30 19:08 大字

【“近观日本”是旅日作家陈药师在界面新闻开设的专栏,讲述日本的商业和文化】。

也许还没有读过《断舍离》,很多人就开始粗劣地实现自己家里的断舍离,把看似无用的东西统统扔掉——电视、冰箱、洗衣机、书籍、杂志、锅碗瓢盆……家徒四壁为哪般?

其实断舍离的真谛是要我们通过对物的整理,再次审视自己的生活,学着放下,学着告别负面的自己。

今天我们不去探讨断舍离,我们只是来讲讲日本人的收纳技术。

早年,我曾经在松下电器工作,我所在的机构是一个事务性部门,与制造现场相距甚远。但生产现场的基因已经扩散到了这里。

公司提倡5S管理,就是要求每一个员工的桌面、抽屉保持清洁,随时清理,物品摆放要符合要求。彼时,我正年轻气盛,追求自由、随性、不受束缚,所以对所谓的5S管理极为不屑。我更喜欢欧美公司里那些有艺术气质的职员看似凌乱、嘈杂的桌面。

后来去日本考察,惊讶于日本人工作现场的清洁、井井有条。即使是看似粗犷的男员工,打开他们的抽屉,也是一副井然有序的样子,所有的东西都按部就班的放在该放的位置上。我问过一位日本职员,为什么要这样做,不乏味、不枯燥吗?

他说,公司上班第一天就对员工进行培训,一个不善整理和收纳的人,一年会有很多时间在找东西,无端端浪费了大好时光。

犯罪学当中有一个破窗效应,似乎也适合应用在整理这件事儿上。简单说,如果一扇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缮,那么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会有更多的人打破窗户,接着,罪犯就会默认这里有机可乘,然后自己打破窗子入室盗窃,长此以往,犯罪率必然上升。还比如,如果一面墙被人涂鸦,而无人去制止或者涂抹掉的话,就会有更多的人在墙上涂抹乱画。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针对看似细小的、无伤大雅的坏习惯,如果一味纵容,就会酿成恶劣的结局。

说回整理术,如果你一天当中总是在找东西,日积月累,就会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日本人为什么更善于整理呢?根源在于日本人对于节约这件事儿非常在意。资源匮乏,必然节约,这是日本延续千年的价值观。而对于资源的节约开始影响对时间的节约。

日本有一种非常经典,被人争相效仿的生产方式,叫精益生产,丰田汽车是精益生产的典范。精益生产并不是指生产的过程要尽量精巧,精益生产的出发点,就是杜绝时间的浪费。其核心是尽量缩短每一个生产环节之间的交流、物流成本,节省时间。

这个太深奥,总之,在日本人的生活当中,坚决反对浪费。比如,你在餐厅吃饭,如果不吃的盘干碗净,多半会被鄙视。如果你一不留神打翻了碗,菜饭撒了一地,多半服务员会把您请出去。

所以我们应该正视这一点,日本人善于收纳在于对时间流逝、浪费的强大焦虑感。他们希望一切都是井井有条的,尽量节省时间成本。

还有这一个要点需要继续深化,整理术、收纳术的目的就是避免空间、信息和思考的混沌状态,让你的生活和思想清晰可见,实现节约时间成本的目的。

但结果并不限于此。优衣库的艺术顾问佐藤可士和是位整理超人,他认为,整理术、收纳术其实能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让你思维更加清晰,表达也会更加顺畅。例如,当你在会议上提出一个提案的时候,你的表达是否够美呢?美包含表达清晰、用词准确、逻辑严谨。

因此,整理术、收纳术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井然有序之美,甚至能让你的思路变得清晰,思考能力获得提升。

丰田汽车有一项制度,叫A3纸提案制度。就是你所有的提案的要点要呈现在一张A3纸上,后来还觉着不过瘾,改成了A4纸提案制度。

当你在A4纸上写提案的时候,其实就是整理思路的过程,你需要知道断掉哪些无用信息,舍去哪些废话,离开哪些感性的表达。我看到丰田的A4提案的时候,总觉着这一张纸是美好的,浓缩了一个人的思考、创意、欲念,看上去简洁明了,像米其林大厨的作品,别具匠心。

那么,到底该如何整理呢?我阅读过一些关于整理术的书籍,最推崇的就是佐藤可士和的文字,他将整理术归为三类:空间整理术、信息整理术、思考整理术。这个划分当然没问题,但并非唯一的方式,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合理划分。

但是在整理的过程中有一个原则,叫要事优先。这也是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提出的经典理论。在空间整理术方面,最基础的工作当然是保持清洁了,垃圾、杂物统统处理掉,当你面对清洁如蓝天一般的空间的时候,才有心情继续整理。

常用的东西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不常用的可以放得遥远一点,而如果一件东西你发现1个月都没碰它了,那么,我建议你可以把它扔掉了。

刚才提到的那个善于整理的日本员工,他抽屉里的东西很多会贴着一个小便笺条,上面写着常用的,不常用的,该扔的。他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区分哪些东西该被舍离的。

我在松下的工厂也遇到过类似的经历。在生产线旁边有一个专门挂放工具的墙壁,如果这个东西你常用,就要放在离你最近的地方,每件东西,哪怕是一颗螺丝都要有固定的位置来摆放,不可混乱。

不仅是在工作中,其实生活中也可以做到井然有序,有效清理。佐藤可士和讲了一个例子,他说自己以前出门,总是拿个特别大的公文包,里面有笔、笔记本、ipad、名片夹、数码相机等等。然后有一天,他突然问自己,这些东西真的有必要吗?该如何清理呢?

清理的思维方式其实很简单,你自己想想,哪些东西真的是必须要用的。比如相机,佐藤可士和发现,自己一个月都未必把相机拿出来拍摄,况且手机也能拍照,何必带着这玩意呢?

iPad,貌似挺重要的,毕竟能用来听歌,可是佐藤回想了一下,自己大概有两个礼拜没有听歌了……经过筛选,很多东西就被佐藤可士和放下了,背包也变得清爽了很多。

当然,这并不是说非要你把包里的东西都清洗了,这实际上是一种空间整理的方式方法,你可以由此延伸,去整理其他的区域和空间。

信息整理术其实也很有趣 。大家可能都用过iTunes Music吧,他的信息分类就非常完善,有演出者、专辑、类型等分类方法。

当你面对芜杂信息的时候,该如何整理呢?有一位日本脑科学家叫茂木健一郎,他写了一本书叫《“脑”的整理法》,在这本书中,他提出,我们面对信息的时候,要用“上帝的视角”去审视,不能陷入信息当中。

最近很多人喜欢使用清单体,甚至被称为叫清单革命,清单其实是我们整理信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例如,我要写一篇文章,会按照清单罗列有用的信息要点,然后可以根据不同颜色标注每一个要点的重要程度,在标明信息的出处,以备扩展信息图谱。其实前边提到的丰田的A4纸提案法,也是一个信息整理的过程。

那么思考整理术呢?这是最难的一个环节,空间整理看得见摸得着,信息整理好歹有文字和图像,思考,则是虚无缥缈的,思考整理就好比把手伸向漆黑的虚空,什么也抓不到。

事实上当然不是。思考整理术,需要你把自己的思绪,明确的或者是潜意识的思绪转换成语言,文字,进行处理。

也许起初你觉着比较困难,那么可以先从关键词开始。日本人都有记手账的习惯,虽然信息化时代早就汹涌而来,但固执的日本人依然热爱手写的乐趣。手写确实有自己的优势,你可以在纸张上描述自己的情绪、思考的要点来构建自己的思考整理术。

首先,你可以先写关键词,然后进行扩展。还有一种训练方法,就是先去整理别人的思考术。假设有人跟你谈一个事情,你要学会追问,追问不是为了做一个杠精,而是为了让他的思考更加清晰。让你深刻理解他的意思。

这就是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古希腊每天重复的事情。

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那可能是秀才本身的问题,作为兵,如果你想弄清楚他说的道理,就要不懈的去追问。

比如,最常见的追问是:你的意思是这样吗?然后描述你自己的思考,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又能启发对方来改善自己的描述方式。

弗洛伊德有一个经典理论,叫无意识的意识化。很多人潜意识里的困惑不愿意说出来。作为心理医生,就要挖掘他潜意识里的病症。

这种方法叫自由联想法。也就是心理医生跟患者瞎聊天,天南海北,但是要不断关注、挖掘患者的痛点,以一种看似不经意的方式发现病根儿。

我们在整理思考的时候,也完全可以这样,不断向对方提问,由此理清思路。对待自己的思考也可以如此,你不断地追问自己问题,然后把它写在纸上,或者电脑上,就能实现思考的整理。

当然,整理这事儿真的没有一定之规,你可以借助工具,也可以自己发挥创造力,整理术的核心依然是做到要事优先,在我的工作台上一般会放两本书,这两本书都是我最近写作需要的参考资料,我背后的书架一方面会按照作家、写作类别进行分类,但最近阅读的书一定会放在离我不远的地方。

这大概就是整理术的要义吧——不仅仅体现出空间的井然有序之美,更重要的是能体会到思维之美。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zhoujing@jiemian.com)

新闻推荐

就弹劾总统调查程序美国众议院将举行投票

新华社华盛顿10月28日电(记者徐剑梅孙丁)美国众议长佩洛西28日宣布,国会众议院本周将就一项关于对总统特朗普进行弹劾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