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岁月,原本这般琐碎和荒芜

济南时报 2019-10-27 13:51 大字

□新时报记者 徐敏

读完了新晋波兰诺奖女作家的代表作《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还是没能记住她的名字。回看封面,她叫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托卡尔丘克早已是波兰家喻户晓的“国宝级”女作家,2002年就凭借这本《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第二次获得波兰最高文学奖“尼刻奖”的读者选择奖,去年又摘得了当代英语界的最高文学奖项布克奖。

然而阅读过程却不是那么顺利。从结构上来看,《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不是传统形式的长篇小说,而是由几十个或长或短的篇章组成。这些篇章之间时而独立,时而相互关联,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明确线索。作者散碎的叙述中只有几个主要人物反复出现:无名叙述者“我”,“我”的朋友R,“我”的邻居玛尔塔。篇章的体裁相当丰富:有传统故事叙事,有对日常生活的普通记录,有神话,有随笔杂文,甚至有诗歌,有菜谱。在这些看起来十分琐碎甚至荒芜的叙述中,做假发的邻居老妇玛尔塔稍稍可以算作是书中的主要人物,她天生智慧,有时又如同拥有某种神秘力量的女巫。就在读者想循着玛尔塔的故事追寻下去时,作者的笔触又毫不犹豫地转到了其他毫无关系的情节和场景。一切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结尾之处也不像结束。托卡尔丘克就是这样运用精妙的文字,在神话、现实和历史的印记中悠悠摸索。

琐碎,谵妄,新奇。读罢这部小说最初的感受就是如此。某种程度上也源于文化历史背景的巨大差异,感觉对小说的理解也十分肤浅,还要借助翻译者的译序。总之,这部小说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新鲜的阅读体验。有评论说,托卡尔丘克这种“拼贴式”的写作在后现代语境下也并非独树一帜,前几天紧随诺奖之后公布的布克奖获得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盲刺客》,在写法上就和《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有神似之处。无论如何,鉴于此种形式上的“散乱”,相比直接分析其内容和主题,用几个标签诸如“魔幻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来介绍这本书,似乎更合适。

读完之后看了一些专业评论,又沉淀和思考了几天,逐渐品评出这本书的味道

来。作者的笔触随意游走,从对日常的观察和哲思,到梦的解析,从意识流构建起物的寓言,到家乡历史的神秘传奇。这些看似拼接式的篇章段落,实际上也悄然融合在一个宏大的主题里,书中暗藏着一部西里西亚的史诗,展示这些地区过往的那些历史情节,不管是远古还是当下,都充满神话色彩。至于书中形形色色毫无关系的人,只是荒芜的历史和生活中来去匆匆的过客,不变的是大自然的岁月变迁,因为“人是风景的转瞬即逝的梦”。所以,在托卡尔丘克编织成的这处魔幻的房子里,能看见梦中相爱温存的女子、冬眠呓语的邻居,能看见大胡子女神与修道院男作家,能看见深不可测的星空与自我。作者笔触看似信马由缰,实则妙笔生花,这其间,还有自由流淌的金句与无处不在的温柔。

本书的翻译、著名翻译家易丽君在译序中写道,寻根是托卡尔丘克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隐藏在书中的历史讯息是寻根愿望的体现。她远离滚滚红尘,定居在新鲁达附近的农村,与大自然为伴,过着半人半仙的生活。寻找这个地区的根,成为她心中永远无法消除的结。对于女作家这些缥缈的经历和深邃的精神,仅通过一篇译序固然无法深刻理解,然而通过这些解读的背景知识,再重新翻一翻这本零散的书,只觉得,或许漫长的人间岁月原本就没有那么流畅和生动,而是充满了荒芜和琐碎。尤其是发生在犹如玛尔塔这样的普通人身上的故事,更让人觉得如此。

时光从遥远陌生的波兰历史拉回到当下我生活的环境,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也是无二般荒诞和谵妄。离奇难以置信的荒山发现被埋的活婴事件,数百名市民在夜晚为一名贫血孕妇跑步献血,抑郁症和网络暴力又间接推动了一名花季女生的死亡……生命中充满着巨大的善意和恶意。这些琐碎的小事件或许不足以载入任何史书性质的书籍,却构架了这个社会生活的不可缺少的点滴。

幸运的是,还有托卡尔丘克这样的女作家,灵巧琐碎地记录了这些人间岁月中最平凡荒芜的事件,却构架了一段不可思议又波澜壮阔的历史。

新闻推荐

图-160轰炸机演练“前沿存在” 助力俄重返非洲

近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消息称,俄罗斯两架图-160战略轰炸机已经在南非沃特克鲁夫空军基地降落。除了战略轰炸机,还有一架安-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