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埃文斯 刷新第三帝国的历史与记忆(1)
1943年,战局对德国越来越不利,为了应付战争,希特勒青年团开始大量补充到前线,给盟军造成很大损失。(图为正在吃面包的德军士兵,年仅14岁) 《揭秘第三帝国》
作者:理查德·J.埃文斯
译者:蒋莉华、王彦兴
版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3年11月 《竞逐权力:1815-1914》
作者:(英)理查德·埃文斯
译者:胡利平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12月
英国学者理查德·埃文斯所著的《历史与记忆中的第三帝国》,是一本21世纪以来有关德国第三帝国最新历史著作的书评集,“以对第三帝国某方面的新研究为起点,进行更大范围的思考。”
全书28章,几乎每章都是以一本有关第三帝国某个侧面展开的研究专著为评述对象,比如第一章《种族灭绝蓝图?》评论的是赫尔穆特·布莱的著作《1894年-1914年德国统治下的西南非洲》,第二章《想象帝国》评论的是谢莉·巴拉诺夫斯基2010年出版的《纳粹帝国》,第三章《1918年战败》是对戴维·史蒂文森著作《背水一战》的评论,第四章《瓦尔特·拉特瑙》评论的是舒拉米特·沃尔科夫的著作《瓦尔特·拉特瑙:魏玛共和国陨落的政治家》,第五章《20世纪20年代的柏林》评论的是托马斯·弗里德里希的著作《希特勒的柏林》,第八章《“人民共同体”》评论的是格茨·阿利的著作《希特勒的受益人》,第九章《希特勒有病吗?》是对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雷德利希1998年出版的《希特勒:对一个破坏性先知的诊断》一书的评论——诸如此类。
我想不用再列举下去了,《历史与记忆中的第三帝国》所评论的二十几本有关第三帝国最新研究的书籍,无一例外对于中国读者都很陌生,在我的印象中好像也没有任何一本曾经翻译成中文。仅这一点而言,《历史与记忆中的第三帝国》这本书对于中国读者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打开了许多扇观察一个我们似乎比较熟悉的历史阶段的窗户,我们立刻发现,我们之前获得的相关知识要么过于粗疏,要么就经不起推敲,在埃文斯充满思辨的笔触下逐渐变得破绽百出。
第三帝国史前史
纳粹兴起并非偶然
我们知道任何历史事实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同样第三帝国也不会是一个突兀的存在,《历史与记忆中的第三帝国》第一部分《共和国与帝国》,正是聚焦于第三帝国的史前史,试图在杂乱的线索中找寻第三帝国得以出现的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影响性因素。第一章《种族灭绝蓝图?》讲述了德国人在1904年至1907年间对纳米比亚(当时德国的殖民地)赫雷罗人和纳马人部落发动的骇人听闻的战争。
故事并不复杂,20世纪初德国殖民政府侵占土地的步伐不断加快,德国农场主因此遭到袭击,大约150名德国移民者被杀害。于是,德国从柏林派遣了一支一万四千人的军队前往镇压,其统帅特罗塔将军作风强硬血腥,他在击败一支赫雷罗人的军队之后宣称:在德国人边境内发现的任何赫雷罗人,不管是武装人员还是平民百姓,一律处死。妇女和儿童则被赶进沙漠活活饿死。鉴于特罗塔的种族信念,毫无疑问,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种族灭绝。
也就是说,在种族灭绝问题上,德国皇帝的德国和希特勒的德国之间存在延续性。自然,许多殖民政府的统治都堪称残暴,动辄以大屠杀来镇压起义,但是只有德国人采用了集中营这种形式并创造了这种称谓,还刻意营造了极为严酷的环境,其目的既要强制在押人员劳动,又要将他们毁灭。这无疑启发了纳粹的“通过劳动来毁灭”的思想,并为1942年纳粹在考虑解决犹太人的所谓最终方案时,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可以借鉴的方式。
当然两者也有差别,当特罗塔在纳米比亚抡起屠刀的时候,德国国内批评声四起,当时的德国总理比洛,以及社会民主党和天主教中央党的政客们,都直言不讳予以谴责。可是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是在纳粹最高层的认可和安排下统一地按部就班地进行的,当然这也不难理解,在纳粹上台的数年之内,他们以各种方式的暴力已经把异议的声音清除殆尽,到1942年在第三帝国的高层不可能再存在多元化的声音。
从某种角度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那么分析德国1918年的战败对于理解前者的发生就有着特别的意义。对于1918年的许多德国人来说,他们对德国的战败求和感到费解,因为仅仅几个月前的1918年春天,德国似乎胜券在握。僵局持续了几年之后,战争突然朝着有利于德国的方向发展。1917年初,德国人决定发起无限制潜艇战,德国潜艇每个月击沉向英国运送给养的船只总吨位达50多万吨。协约国军队厌倦了战争,法国军队到处发生兵变,这足以说明他们的士气有多低落。最重要的是,十月革命和沙皇军队的瓦解使俄国退出了战争。德国得以重新部署军队——到1918年4月,德军在西线的兵力从325万增加到400多万。德国发起的春季攻势使英法军队后撤了80公里。可是几个月后,德国的领导人却在求和了。
埃文斯在书中列举了五个原因:一是协约国在军事情报方面逐渐占据优势,可以有效破解德军的无线电信息。二是协约国即将在空战中获胜。三是在毒气战方面,力量平衡也被打破,英军研制出一种有效的防毒面罩,还研制出新型快速的莱文式毒气发射炮,而德军的防毒面具无法抵御这种武器的进攻。四是在坦克战方面德军全面处于劣势,数量远远落后于英法军队。五是在经济能力方面,协约国后劲十足,而德国已经捉襟见肘,粮食供应出现问题,据估算,有50多万德国平民死于营养不良和相关疾病。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德国在一战中必然落败的命运,但是不少德国人——希特勒就是其中一位——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固执地以为:德国其实根本没有被打败,德国军队实际上取得了胜利,却在国内被犹太革命分子从背后捅了刀子。遭到叛徒煽动的罢工和示威破坏,并最终毁掉了主战派的努力。以至于希特勒在他的《我的奋斗》中宣称:“与犹太人不可能达成和解,只能是你死我活。”协约国不彻底的胜利,以及德国内部广泛弥漫的不服气的情绪,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伏笔,而认为犹太人在背后捅刀子的想法,则使得整个德国社会的反犹情绪更加高涨。
(下转B09版)
□凌越
新闻推荐
7月25日,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在位于拉姆安拉的总统府举行的紧急会议上讲话。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25日宣布,巴方决定不再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