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驯鹿挨饿 海水升温,鱼虾遭殃

成都商报 2019-04-06 01:37 大字

为保证挪威三文鱼的品质,规模化的海水养殖已经成为主力

酷寒的冬季来临,在广袤无垠的北极冰原上,一群驯鹿在头鹿的带领下在没过半身的积雪中逶迤前行,终于抵达挪威北部的“草场食堂”。正当它们拨开积雪寻找草料时,却突然发现,土层上的坚冰把食物牢牢封住,无论用蹄子踩还是用舌头舔,都无法融开冰层。无奈之下,头鹿只能带领鹿群赶往下一个草场,希望在那里获得好运气。

在北极日益变暖的大趋势之下,积雪化冰的情况在北极圈内越来越普遍,对于生活在这里的食草动物来说,冬季越来越难熬;同样,对于“北极人”来说,气候变化带来的种种现象,也让他们越来越纠结。

“一场雨一场雪”,增大驯鹿觅食难度

前不久在挪威特罗姆瑟召开的北极前沿大会的会场上,几名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男女,向来自五湖四海的与会人员讲述了上述画面。他们是生活在北极圈内的萨米人,世世代代依靠养殖驯鹿为生,并因此被称为“驯鹿民族”。

在萨米议员艾丽·凯斯基塔罗的嘴里,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一场雨一场雪”。随着气候变暖,如今的北极圈在冬季会飘雨,雨水落到雪地上,结成厚厚的冰层;又或者,白天的气温升高让积雪稍微融化,一到夜晚气温骤降又让雪水在植被上凝成冰层。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意味着驯鹿需要的食物被全部冻住。

特罗姆瑟大学极地研究中心研究者表示,气候变化的最大影响是北极圈以内的气温“波动更剧烈”。特罗姆瑟虽然在北极圈内,但由于湾流从温暖的墨西哥湾带来暖流,这里初冬的气温还没有欧洲滑雪胜地瑞士达沃斯低。因此,当气温保持在0℃左右时,这种波动就直接影响到下雨还是下雪。到了冬天更冷的时候,冰层仍然存在,但落下的雪接触不到土壤,很难化掉,这又会让雪层积累得比以前更厚。

所有这一切都让驯鹿寻找食物的难度大大增加——它们开始挨饿了。“每年都有许多驯鹿挨饿,这种情况在我小时候还见不到呢。”艾丽不无忧虑地说。

熟悉鱼种消失、新兴鱼种出现

对于将捕鱼作为第二生存方式的萨米人来说,由于气候变暖,熟悉的鱼种逐渐消失、新兴鱼种突然出现,让他们无所适从。艾丽说:“我们从小吃惯的鱼,现在已经很难捕到。而捕捞上来的,都是从来没见过的贝壳鱼虾,我们都不敢吃。”

由于过去30年来海水温度不断上升,北大西洋鱼类呈不断由南向北“移居”的态势。近10年在挪威西南近海发现从苏格兰等海域顺流而来的100多种海洋生物,潜水员甚至可以看到通常只在地中海看到的海鲂。而原来生活在挪威近海的1600种海洋生物,有565种向更北的海洋迁移,其中300种已经在巴伦支海安顿下来。

而挪威北部地区峡湾的野生三文鱼,因为无法适应过快的海水升温,导致过多消耗体内脂肪,导致越冬脂肪不足,加上鱼虱等寄生虫在水温升高后繁殖加快,野生三文鱼死亡情况严重。挪威水产局负责人斯奈林根介绍,为了保证挪威三文鱼肉质和食用安全的“金字招牌”,规模化的海水养殖已经成为主力。

可惜,肉质更为鲜美的鳕鱼就没有三文鱼那么“幸运”了。鳕鱼特别需要在接近冰冻的温度下产卵,保证卵发育正常。海水变暖迫使它们继续向北迁移,但是它们的生存环境并没有变好,因为在大气中浓度越来越高的二氧化碳通过各种形式进入海里,海水面临“酸化”的威胁。科学家预测:“如果按照目前的恶化程度,大西洋鳕鱼的生存条件在本世纪末的北大西洋将持续恶化,在冰岛和挪威周边地区,鳕鱼卵的孵化率甚至可能降低60%。”

地球上广袤的海洋每天吸收2000多万吨二氧化碳,当海水酸性上升到一定程度,许多海洋生物的壳和骨骼所需的碳酸铁便不能聚合。如今,在阿拉斯加海湾西部,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海蝴蝶”的有壳翼足类动物,外壳已经消失不见。

更可怕的是,即便能够适应海水酸化,很多翼足类动物被迫产生压力反应,为了吸收重建贝壳的能量,它们肉质里的自由基大量积聚、脂肪等营养物质大量流失。作为高纬度、特别是北极圈鱼类最重要的食物,翼足类动物肌体成分发生改变之后,完全依赖它们为生的幼鱼会发生营养不良,从而影响整个食物链的健康。

(《新民晚报》)

新闻推荐

英国议会下院否决4项“脱欧”方案

英国议会下院4月1日就脱离欧洲联盟的4项方案举行第二轮“指示性表决”,结果否决全部方案。首相特雷莎·梅定于2日召集内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