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毛在上枪炮在下

齐鲁晚报 2018-09-08 01:52 大字

《皮毛、财富和帝国:美国皮毛交易的史诗》[美]埃里克·杰·多林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禾刀

关于美洲大陆的历史,许多文章习惯从1620年11月11日诞生的“五月花号公约”开始。事实上,自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起,在北美大陆丰饶的海狸皮毛巨大利润刺激下,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瑞典、葡萄牙、俄罗斯等国便不请自来。

著名历史学票友埃里克·杰·多林著作颇丰,他的大部分作品反映了他对野生动物、环境和美国历史的兴趣,《皮毛、财富和帝国:美国皮毛交易的史诗》一书延续了他的一贯风格,通过记录北美毛皮贸易的兴衰,从而铺展出一幅幅殖民者开发、利用北美殖民地,乃至美国从无到有的宏大历史画卷。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欧洲人最先对美洲大陆的兴趣不是黄金不是矿藏,也不是农业,而是印第安人手中的动物皮毛——“交换皮毛最初只是印第安人与渔民之间的一种副业,但是到16世纪末,它已经逐渐发展成了一项核心交易”。皮毛贸易从16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19世纪70年代结束,皮毛贸易对象最终也从河狸向海狸、海獭和水牛等方向扩散。

北美皮毛贸易起源确实彰显了市场的自发性。开始仅局限于印第安人与远洋的欧洲渔民间的物物交换。在双方看来,这样的交换是“双赢”的:渔民们得到了珍贵的河狸皮毛,印第安人则得到了他们极其看重的玻璃珠子、红铜或黄铜制品,还有贝壳,这些对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而言,虽不能说一钱不值,但确实谈不上珍贵。

皮毛在欧洲人和印第安人眼里的地位天壤之别。早在14世纪30年代,英国皇室便规定皮毛只有贵族才能穿戴。如同中世纪中国白瓷在欧洲被视为奢侈品,欧洲皇室视穿戴皮毛为尊贵身份的象征,像“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有一件九片拼接的礼服,是用超过12000张松鼠皮和80张白貂皮制成的”。那时在北美,河狸极为常见,印第安人眼里在捕食河狸的同时,还可以用皮毛换取珍贵物品,何乐而不为?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层社会对皮毛服装的热衷,社会上下自然争相效仿,自然也会大大刺激市场上对皮毛的需求。所以,那些与印第安人交换河狸皮毛的渔民发现,换皮毛远比捕鱼赚得多,很快有渔民抛弃渔业专门与印第安人交换河狸皮毛。

交易就是获得对方自认为有价值的商品。尽管在皮毛贸易中印第安人所获市场价值较低,但如果把印第安人群体看作一个独立市场的话,这种交易极可能提升其在印第安人社会中的地位,所以他们与欧洲人的交易具有某种意义范畴的“公平”性,但也仅此而已,因为随着欧洲诸强相继占地而居,皮毛需求巨大,贸易边疆不断西进,最终覆盖了整个北美大陆。

有必要指出的是,这种西进并非完全出于市场的驱使,很大程度上是欧洲人对印第安人恩威并施乃至胁迫的结果。两个现象足以说明这一切,在欧洲人定居后印第安人人口锐减,生存空间更是被大大压缩,他们传统狩猎栖居之地,居然纷纷成为欧洲人以“探险”之名发现的“合法”财产。印第安人的流血抗争虽也取得过一些小胜,但在欧洲人的坚船利炮面前,最终还是无法挽回整体弱势和被欺压的命运。抗争的失败意味着博弈的失衡,印第安人自然不可能平等地得到他们所期待的东西,也无法守住他们生活了上万年的土地。欧洲人带来的文明主要是教会印第安人如何捕猎他们需要的皮毛,至于印第安人未来生存发展,显然不在他们考量之内。

表面看,皮毛贸易敲开了北美贸易大门,但其过程是血腥和残忍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忏悔心态,单以欧洲人视角书写美洲史,这无异于对印第安人历史权利的再次剥夺,只不过这次用的是话语权。

新闻推荐

美伊总统会晤?特朗普称“一切皆可能”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5日说,对美国与伊朗对话持开放态度。当媒体记者问及美伊总统是否可能在本月联合国大会期间会晤,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