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好人缘”是如何弄丢的?
北京时间5月9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并将对伊朗实施最高级别制裁。虽然伊核协议的其他签约方,包括美国的盟友英法德,都对美国单方面“退群”的做法表示反对,但特朗普此次似乎铁了心想要好好整一整伊朗这个美国在中东的宿敌。
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中,伊朗给人留下的印象,除了核武器,似乎就只有宗教保守、经济落后和政治孤立。但你知道吗?在仅仅几十年前,伊朗还被公认为世界上“人缘”最好的国家,甚至举办过一次史上来宾最齐的“国际狂欢派对”。
1973年,当时的伊朗国王礼萨·巴列维突发奇想,说要搞一次庆祝古波斯帝国建国2500周年的纪念大会。令人吃惊的是,对于这个由头看似有些莫名其妙的大会,世界各国政要居然都纷纷买账。在欧洲,各国元首在英王乔治六世的葬礼后还从来没有这样整齐地齐聚一堂。在中东,几乎除了沙特这个伊朗宿敌未派员参加之外,各国首脑无论逊尼派还是什叶派也都来齐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也都乐于卖伊朗一个面子,苏联派出以最高苏维埃主席波德戈尔内挂帅的庞大代表团,美国副总统斯皮莱·阿格纽则代表总统尼克松送来了一幅华盛顿的画像,将身为君主的巴列维国王比作美国的开国领袖华盛顿。
据统计,当时共有78个国家、地区和宗教组织的首脑或君主来到伊朗“共襄盛举”,这在当时冷战正酣的国际格局下简直是个奇迹。而伊朗仅国宴和庆祝活动的花费就高达两亿多美元,当国会抱怨开支过大时,巴列维国王不无自豪地辩解道:“这有什么问题,除了我统治的伊朗,还有哪个国家能请到如此多的贵宾?”
的确,当时的伊朗不仅国际人缘好,而且是响当当的石油富国,对外还十分开放。在巴列维国王推行的伊朗版改革开放“白色革命”的影响下,伊朗成为中东第一个实现女性普选的国家,在1973年之前的10年里,伊朗平均每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6%至17%,国民收入从上世纪60年代初的160美元跃升至70年代的2250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排名第9的富裕国家。与此同时,伊朗还是当时美国在中东的头号盟友,但同时也与苏联维持着良好关系。经济高速发展、国际政治左右逢源,我们可以理解当时的巴列维国王为何如此志得意满。
的确,直到今天,很多学者依然认为,巴列维国王当年利用伊朗特殊地缘优势和资源禀赋所掀起的“白色革命”是成功的。但讽刺的是,正是因为这次“开放”太过成功,反而引发了后来的“伊斯兰革命”。
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伊朗原本一直是一个农业国,全国80%的农田、牧场被分割在贫瘠的山区中间。巴列维王朝“白色革命”的一大后果,是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美国的农产品大量涌入。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等国刚好在进行新一轮农业机械化革命,其结果是来自西方的农产品在短时间内将伊朗的自耕农经济挤对破产。所以在“白色革命”时代,伊朗工业在突飞猛进的同时,农业居然大幅度缩水,迅速沦为农产品纯进口国。
是的,相比于来钱快的石油工业等产业而言,在伊朗种田、放牧的收益实在少得可怜,但问题在于,伊朗此前一直是个农牧业国家,这个急转弯让很多人受不了。
广大农民不得不抛下耕地,来到城市打工,由于农业失去自主权造成的粮食价格飞涨让这些可怜人陷入食不果腹的窘境。于是,底层民众纷纷将矛头指向了巴列维王朝的开放政策。反美宗教领袖霍梅尼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趁势而起的。在1979年爆发的“伊斯兰革命”中,各地的外贸公司、美国大使馆和巴列维国王一道成为底层民众撒气的对象。所以,暴力革命和伊朗之后外交风格的突变,其实都可以看作伊朗之前开放模式破产的后果。
不过,“伊斯兰革命”后伊朗所建立的相对封闭的外交和经济体制,并没有帮其养好内伤,反而使问题更加凸显。时至今日,伊朗依然要依靠石油换食品来缓解国内不时爆发的粮食危机。可能正是因为意识到这条路走不通,伊朗才试图通过签订伊核协议的方式尝试重新开放。
对于伊朗的这轮开放,很多观察者抱有乐观的预期。不过,回顾一下巴列维王朝当年同样看似成功的开放历史,你真的认为伊朗未来的前景十分乐观吗?应当说,特殊地理环境和产业结构所造成的某些问题,注定了即便没有美国人从中作梗,这个国家的开放之路也要比别的国家艰难很多。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伊斯坦布尔5月10日电据土耳其媒体10日报道,土耳其检方当天下令抓捕96名涉嫌参与2016年未遂政变的人员,其中多为被停职军人。报道说,根据土耳其西部伊兹密尔省首席检察官办公室的调查结果,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