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示儿》的归宿

白银晚报 2017-05-25 11:11 大字
□李尚飞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的诗歌很大一部分就是由这种性质的诗意组成的,内容上,想着要为国家报仇雪恨,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区的百姓;风格上则显得慷慨激昂。虽然后人评价他的忠君报国的思想里掺杂着明显的个人建立功名的成分,但陆游作为一个爱国主义的诗人而存在却肯定是不争的事实。

这首诗不是陆游在临终时才突然冒出的,它毫无疑问是陆游一系列爱国诗篇中思想的继续与延展。包括《书愤》在内的许多诗歌,都反映的是相同主题。陆游虽然感叹自己衰老了,但却不畏惧死亡,他认为死是人人都遇到的,人人都免不了的。但他自己的死却又与常人有所区别,那就是即使死了,也不能安详地合上眼睛,因为他心里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一件事——中原还未恢复,而且在他有生之年看不到恢复的希望,这才是他最大的痛苦所在。沿着这个路子走下来,他的绝笔诗《示儿》就能理解了。

诗人是有理想的,他死时的唯一理想就是指望有一天中原能恢复,他盼望着这个时刻的到来,希望到了那一天,儿孙们在祭奠他时献上捷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时隔多年后,他的儿孙们也等到了这一天,但这样的“喜讯”又是如何能说出口的呢?

陆游时刻不忘恢复的国土也是被金国占领的,他平生的志愿就是赶走金国统治者将失去的土地收复。公元1234年,也就是陆游去世后24年,金国在大宋和蒙古的夹击下算是灭亡了。这时,诗人刘克庄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陆游,想到了他一生的夙愿,想到了他的绝笔。于是,欣然地写下了一首名为《端嘉杂诗》的诗歌:“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这一年,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沦陷多年的国土终于回到了宋朝的手中,诗人如何不兴奋呢?他写道,陆游生前没有看到敌人的灭亡,在他临死的时候也是气郁不平的。他想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在祭奠陆游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但刘克庄太天真了,他被一时的胜利迷住了双眼,没看到此时的南宋相比陆游在世时更是危机四伏。随着金国的灭亡,蒙古,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出现在北方,它比原来的金国势力更为强大,也更不可敌。凡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虽然消灭了一个世仇,但一个更厉害的敌人已以势不可挡之势开始觊觎偏安一隅的大宋,国家的灭亡将是早晚的事情,只不过这“方张之寇”由于后方的矛盾和南宋爱国军民的抵抗还有所顾忌而已。果然,好景不长,公元1276年,元师挥戈南下,兵锋所向,摧枯拉朽,最终灭掉了南宋。此时距刘克庄去世不过7年而已,倘若刘克庄多活几年,他一定会以另一种语调来处理这首诗而不是兴奋。但这个工作也还是有人做的,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林景熙。

林景熙也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与陆游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曾为官,都曾对当时朝廷政治腐败、权奸当道、国力衰竭、世事日非的局面感到失望;都曾有一番建功立业的雄心;最后也都或被动或主动地弃官归乡。他的诗歌也多流露出民族存亡的责任感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样的人,当然对陆游是深切了解的。南宋灭亡后,他再读陆游的《示儿》,不由感慨万端,于是沉痛地写下了一首《书陆放翁书卷后》:“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已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作为林景熙,他亲身经历了“统一”,但这却是在异族屠刀铁蹄之下的残酷“统一”,而不是陆游念念不忘的宋室的“统一”。是的,现在九州已经“同”了,应该说这是陆游的理想,可却是“同”在元人的干戈之下,子孙们在家祭之时又怎么可以告诉九泉之下的“乃翁”呢?

新闻推荐

特朗普呼吁以阿共同打击恐怖主义

新华社耶路撒冷5月23日电(记者刘学王博闻)美国总统特朗普23日呼吁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形成联盟,共同打击中东地区的恐怖主义。特朗普当天下午在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发表讲话,重申打击极端组织“伊斯...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示儿》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