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好书不一定好读

淄博日报 2017-03-29 10:27 大字
□陶安黎

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有时是对读者耐性和智力的考验,但是只要硬着头皮读下去,读完它,总会有收获的。最近,我读了2008年获诺奖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长篇小说《诉讼笔录》。我不能说我喜欢这部小说,刚开始读的时候甚至几次想放弃。但我始终认为,好读的书不见得是好书;而好书不一定好读。

如果按照我们对小说的传统认识去读这本书,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它读起来不大像小说,有的地方像散文,有的地方像诗,有的地方像寓言,有的地方又像启示。不少读者用“惊世骇俗”这个词来形容这部小说。确实,读完之后,我也自然想到了这词。毕竟,诺奖不是白给的。

勒克莱齐奥写《诉讼笔录》时年仅二十三岁,写了一个二十九岁的青年亚当·波洛,却让我这个五十多岁的人读得很累、很费解。书中的一幕幕似乎互不关联的场景与情节就像在和读者玩拼图游戏,拼好了,它就是一个完整的画面;拼不好,它就一塌糊涂。而我呢,既不敢说拼好了,但也不至于一塌糊涂,只能说朦朦胧胧地读出了一些什么。

小说中的主人公亚当·波洛,他不但逃出了他所服役的部队,也希图从他所生存的现代社会逃出。他独自生活在海边的一间废旧的屋子里,整日光着身子晒太阳,抽烟,喝啤酒,或到附近海边闲逛,无所事事,却思想活跃。有时又会做出一些怪异的举动,比如他会在大街上跟着一条狗走很远的路,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条狗;在动物园里,他又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头狮子,以此来“寻找与大自然的某种交流”。他人为地与近在咫尺的现代社会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隔膜。在他的眼里,现代化的城市不过是“由水泥、硬拐角、窗、门和铰链组合而成”,“全都是一个模样,丑陋极了”,人们的生活也“好似千万册书摞放在一块”。终于有一天,他像一位传教士一样对着公众慷慨陈词,而他的演说无疑也是“惊世骇俗”的。人们把他看成一个疯子,一个危险人物,最后被警方送进了精神病院。

在医院,亚当与医生们的对话应该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他说起自己对现代文明的质疑,从孩子的被迫物化,谈到现代人的思维局限,他的思辨力高超,拥有丰富的学识与精辟的见解。这时,谁还会认为他是一个精神病人呢?读到这里,我甚至感觉那些自以为正常而把别人说成是疯子的人精神有问题了。

这不是能让人一气读完的书。尽管它还不到十四万字,可这十四万字涵盖的已经远远超出了一本书所能负载的。瑞典文学院称勒克莱齐奥是“一位超越主导文明、在主导文明之下求索人性的探险者。”

新闻推荐

投资百亿打造17个旅游小镇

本报记者李邕3月23日,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风情小镇规划设计方案第六次修改稿出炉。此时,侨港码头旅游观光步道已经平整出了雏形。眼看着侨港镇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镇上经营一家越南简餐餐厅的老...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好书不一定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