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辩证法避开饶舌
海德堡大学的亨利希教授曾讲: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的结尾处是一句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里的“联合”一词的德语原文是Vereini-gung,是对希腊词hen^οsis的翻译,这个词的本义在于统一而不是结合。
统一和结合的区别在哪里?打比方说,两块铁放在一起还是两块铁,但是生石灰放到水里就会生成氢氧化钙,不是量的堆积而是质的飞越,化学反应就是统一,统一就是生产。
生产的可能性在哪里?无产者的联合所带来的化合的新性质何在?马克思的整套学说意味着一种视角上的转换,意识上的更新,呈现出马哲的精髓。思辨的历史选择了马克思,马克思的思想催化了无产者无数瞬间的革命性变化。
苏格拉底认为瞬间是没有意义的,认为一切对象都只是真理的契机,这个真理的契机既可以是玛德莱娜的小蛋糕,也可以是某人涂黑的牙齿。
苏格拉底想要追寻知识的可能性,而自身处于在认知的悖论中,有点儿饶舌:我们既不可能追寻我们知道的也不可能追寻我们不知道的,因为我们知道的东西我们不必再去追寻,而我们不知道的,既然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那么我们就会连追寻的方向都找不到。悖论就在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追寻知识的不可能性,而这显然与我们的常识相违背。苏格拉底对此解决的古老方法是,将真理设定为潜在地存在于我们体内的,我们不是明确地知道它而是潜在地知道它,但毕竟这也是一种知道了。而所谓追寻真理就是将潜在的真理回忆起来,这样就似乎巧妙地避开了悖论。但正是因为真理已经是潜在于个人之内的了,所以一切外在的条件就不过是引子,或者说,契机。
这里我们得出了一个颇为反直觉的结论:对本质的生产的本质在于意识。这个可以追溯到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这四位德国古典哲学巨匠,其中黑格尔在巨著《精神现象学》的导论中的表述是最为切中的:“(在知识和知识的对象的)比较中双方不相符合,那么意识就必须改变它的知识,以便使之符合于对象;但在知识的改变过程中,对象自身事实上也与之相应地发生变化……”所谓生产,正是这个对象随着知识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而如果这里的对象是自我,那生产就是自我再生产。
完整的生产需要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一个已经经历了更新的新知识,新的作为锚定点的概念。无概念的生产只能归结为被动性胜过了能动性的有机体的宣泄而已,难以实现理想的化学反应。
后来的事实证明,马哲的辩证法,总算让世间的舌头清晰起来了。
新闻推荐
乌克兰军方一架米-2型直升机26日在乌东部顿涅茨克州克拉马托尔斯克市附近坠毁,机上5人遇难。据乌国防部网站通报,5名遇难者中,3人是机组人员,两人是乘客。据专家初步分析,直升机可能是撞到输电线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