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如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滨州日报 2016-12-20 00:00 大字

张树红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思维培养是科学课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一节好的科学课,除了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外,还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迅速发现科学原理和科学规律。那么,怎样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问题引领,激活学生思维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不仅是整个科学探究过程的起点,还是探究活动各个阶段的起点。在探究问题的引领下,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

首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要学习的内容创设于一定情境中,可以是直观手段,也可以是创设悬念式情境,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其次,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问题提出后,注意指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测,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再次,发现不同,引发争议。教师不管运用何种方法,目的都在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思想”去动手,去观察。

有效指导,发展学生思维 

学生的思维打开了,被现象所吸引,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课的实施中,更要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与思考。思维,是个很抽象的概念,认识思维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元认知。要组织学生有效思考,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外部的指导来实施,从学生的活动中去识别学生是否在思考。

指导学生有序观察、操作。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观察操作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观察、操作越仔细,就越能发现和提出问题,也能更多地思考和探究,思维能力也更能得到发展。指导学生真实地记录。虽然我们的观察和操作是有序的,但学生的发现往往是无序的。指导学生把活动过程中一些凌乱的、无序的发现与思考记录下来,能使学生再一次审视自己的思维。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讨论。探究交流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不仅观察了现象,记录下数据,还获得了许多成功和失败的内心感受和体验。

积极参与,塑造思维习惯

有这样一个社会现象:如果一个人开始从事了商业,他的思维就会按照商业模式走,无论走到哪里看到什么,商业思维习惯都在潜意识地影响着这个人。一个家庭里会出现几代相同的职业,贫富差距的加大同样都是因为“习惯”!这就是思维习惯。

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思维习惯。首先要尊重事实。科学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有争议的问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其次,学会质疑。科学学习时学会质疑很重要,质疑是学习、思考和探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总之,我们的科学课应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探究的平台,在教学中注重问题引领、有效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作者单位:滨城区梁才街道第八小学)

新闻推荐

11月27日,在智利圣地亚哥举行的悼念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活动上,一名男子用手机拍照。 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于古巴当地时间25日晚逝世,享年

11月27日,在智利圣地亚哥举行的悼念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活动上,一名男子用手机拍照。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于古巴当地时间25日晚逝世,享年90岁。新华社/美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