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中场休息》我不仅仅李安电影 电影集中展现“中场和战事”,小说重在刻画人物成长
半岛记者刘依佳
最近几天,一本名叫《漫长的中场休息》的新书在各读书圈子迅速走红,仿佛谁不谈论两句,人就“奥特曼”了。
究其原因,是因为坐拥三座奥斯卡小金人的名导李安向它抛出了橄榄枝,并将其拍摄成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该影片自11月1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以来,据说出现了“从排队买票开始就已经快赶上‘春运\’了”的热门影片。
虽然不少观众是冲着电影中的“120帧的高帧率拍摄技术”去排队的,但李安说是故事打动了他:“我一向不会轻易接拍电影,但这故事一直在我脑海徘徊。”而且还是在尚未看完原著小说时,就打算把它搬上荧幕,并决定用最好的技术来呈现。
究竟是什么样的故事,能让被视为“华人骄傲”的李安,在浩瀚无边的全球书海中一见钟情?原著小说与电影又有何不同?就此,11月16日,记者采访了《漫长的中场休息》中文版出版方、新经典外国文学编辑强梓,说一说“120帧”以外的文字和精彩。
故事:
迷茫叛逆少年的成长之路
即使你尚未看过电影或原著,经过这几天的热闹“轰炸”,你或许对《漫长的中场休息》的故事情节有所知晓:
该书的男主角叫比利·林恩,一个19岁的美国男孩。比利所在的B班士兵,在伊拉克赢得了一场3分43秒的短暂胜利。一夜之间,他们成了美国的英雄,并被暂时运回美国本土,开始为期两周的“凯旋之旅”。在比利和战友们去的所有城市里,每个人都说着“感谢你们”,记者、好莱坞导演蜂拥而至,士兵们甚至还被邀请参加超级碗的中场秀,在四千万电视观众面前亮相,与此同时,比利也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场恋爱:与拉拉队员一见钟情……一切看似荣耀、美好的中场秀对比利而言,却充满了煎熬和悲情因子,显得格外漫长,让本来十分痛恨战争的比利居然渴望重回战场,“老天作证,打仗确实烂透了,可他实在看不出这种无聊的和平生活又有什么好的”。
在“被人当舞台布景挪来挪去”的同时,比利也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从一个冲动、叛逆、迷茫的标准美国式少年,逐渐变得成熟、明理、沉稳——“他模仿着戴姆的动作,一切顿时豁然开朗。装装样子就熬过去了,比利提醒自己。他就是这样熬过当兵的日子的。”——此时的比利,已经学会把自己的情绪收敛起来,他的热血冲动变成了沉稳。而对于死亡,比利那句“和对着国歌抽搐、悲喜交加的哭泣、救赎的拥抱或人们成天挂在嘴边的狗屁解脱相比,沉默才更接近真实的体会”足以说明,尽管刚开始迷茫过,但经过整整两周的“凯旋之旅”,比利反而比别人看得更透彻。或许,李安的那句话最能体现一切:一个年轻人终于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精彩:
“半天”时间,浓缩“漫长回忆”
正是基于比利复杂心绪的变化,强梓告诉记者,虽然中文版图书与电影是同期推出的,但他们思量再三,还是决定舍弃电影名称,沿用英文版原名——《漫长的中场休息》,“李安将电影定名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无疑有自己的考量,他也提到过是希望和之前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相呼应,但我们在出书时,更希望这个书名能完全体现本书的内核”。
记者采访得知,中文版的书名还包含了小说中的另一对矛盾体:比利眼前短暂的、虚假的荣耀与他头脑里不时闪现的漫长回忆。而这,也是小说中最能体现作者不凡功力的一处。
“《漫长的中场休息》是美国作家本·方登201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这部25万字的小说从开头到结尾,其实只写了不到半天的时间,但作者借由比利的回忆,在这看似短暂的时间里融入了大量的信息,比如比利关于童年的回忆、他的战争遭遇、军营里的兄弟情、比利从战场回来后在家经历的种种,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等等——‘这看似紧张夸张的元素,其实正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强梓坦言。
阅读《漫长的中场休息》你就会发现,它从骨子里不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小说,既没有所谓的高潮,也没有明显的起转承接,各章节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即使把相邻两章交换顺序,也不会影响对全书的理解。恰如强梓在采访中形象的比喻:“每个章节,每段小故事,都像是一只独立的手,是无数只手共同把比利推向了最后的结局。”
也因此,强梓建议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不要像个旁观者那样去看故事,而是尝试一下沉浸式阅读,让自己成为比利,看比利所看,感比利所想,让自己的情绪跟着比利的情绪走,就能更好地体验小说独特的魅力。
对比:
刻画人物,原著比电影更完整
但凡被拍成电影的小说,影迷或书迷们格外关注的都有这么一点:电影与小说有何不同?
就此,强梓告诉记者,书中有很多内容在电影中都未曾涉及。“我觉得电影应该是为了更集中地展示战场和中场秀这两个大场景,恰如它的片名,很多与这两个场景无关的部分,电影都不曾展现。”强梓说,小说则远比电影完整、丰富、深刻得多,“比如小说中写了比利回家和家人的团聚,父亲对比利的态度,比利和小侄子一起玩耍,比利母亲的上司特意来他们家拜访战争英雄……作者通过这诸多的情节,完整地展现了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而电影则将这部分一带而过”。书中还有一个情节,强梓个人觉得十分精彩的:在球场上,比利遇到了一个投资公司的大老板,两人有了一段谈话。谈话结束后,戴姆对比利的警告可谓意味深长。他告诉比利,和他讲话的那位老先生,才是决定着谁是真正的美国人,不管你在战场上打了多少胜仗,杀了多少暴徒,如果你和他不是一个阵营的,那你就会是下一个塔利班。“这段话十分辛辣,但很遗憾,电影中也没有展现”。此外,在刻画比利纠结的内心世界时,文字比画面更加完整深刻、淋漓尽致。
“诚然,好的演员会将人物的内心带给观众,但如此精彩的大段内心独白单单凭借演员的表演,凭借炫酷的技术展现演员的面部表情,恐怕还是难以完整传达的。”强梓表示。
设计:
“无脸比利”,预留遐想空间
书籍虽然难以像电影般给予读者最直接的观感和冲击,但它可以用独特的设计和文字编排,为读者的个人体验预留想象空间。《漫长的中场休息》中文版在这一点上也是做足了功夫,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封面的“无脸比利”。
“比利在这场中场秀中的心境是十分复杂的,他有自己的迷茫、痛苦、隐忍,但也有自己的喜悦和快乐。”强梓告诉记者,这种复杂的情绪很难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情来表现,而且,他们在设计封面时,也不希望在封面上给读者一个先入为主的情绪暗示,于是就采用了这种没有五官的留白的表现方式,“希望读者能够在阅读的时候,自己去感受和解读比利的内心”。
此外,本书在文字编排上,也不时穿插了“文字方阵”的排列方式。据强梓介绍,这些看似凌乱的文字区域,是为了直观地展示比利当时脑袋里乱七八糟的想法、无法冷静思考的混乱状态,“绝大部分小说依靠的是读者阅读文字,然后将文字描述通过大脑的想象转化为画面,而这本书不需要读者动用自己的想象,直接将画面呈现出来,算是一点儿不一样的‘文字游戏\’吧”。
新闻推荐
鲍勃·迪伦确定不出席诺奖颁奖礼了!当地时间11月16日下午,英国《卫报》和BBC网站均发文表示,2016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已写信告知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他将不会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