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陶瓷画中传播徽州文化

新安晚报 2016-11-20 00:00 大字

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这句诗,或许可以贴切地形容汪晶德。这位年过六旬的徽州艺术家,50岁时才专心拿起画笔。如今,他创作的山水国画已经颇具特色。他将自己的作品与陶瓷画融合,将徽州山水与建筑传播至远方。

一根树枝是儿时的画笔

汪晶德今年63岁,是黄山市黟县人。古黟碧山是以汪氏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这方宁静的土地,就是汪晶德的故乡。

汪晶德说,自己小时候性格内向不善言语,但却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无法做到彻底沉默,于是画画变成了他的一种表达方式。尚未耕种的稻田是他的画布,树枝是画笔,他在上面涂鸦;捡拾到的香烟盒拆开后,空白的地方可以拿来临摹小人书上的人物,有关羽、有岳飞;曾在放牛的山涧,迷恋高处的摩崖石刻,以致忘了归途。

18岁时,汪晶德创作了一幅《猛虎下山图》,也是这幅图,将他带入军旅生涯,成为一名战士。在部队中,他第一次用上柔软的宣纸和上好的毛笔,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绘画生涯。汪晶德的作品参加士兵画展,屡获佳绩,这也给了他更大信心。

到了1985年,转业回到家乡后,汪晶德走上仕途,画笔也与他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年冬天,他在黟县遇上知名画家吴大千先生。这位酷爱绘画艺术的汉子,走遍全国山水,终于在黟县停下了脚步,定为自己的创作家园。他的坚定信念让汪晶德十分震动。“我也有过画家梦,我还生长在徽州的土地,没有理由舍弃那根儿时的‘树枝\’啊。”

徽州山水养育痴情画家

五十岁那年,汪晶德提前退休,开始专业系统性学习绘画。他走进中国美术学院,在山水专业潜心学习,夯实基础。其间,受到李宝林、沉浮等多位大师的指点和启迪。

汪晶德的脚步也走遍全国河山,感受山水、自然,领略他乡风情。最终,汪晶德还是回到了故乡。“故土难离啊。”汪晶德思念的是一方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土地,一座留下无数故事的村落,一片有着深厚底蕴的家园。

徽州,这片生养汪晶德的土地,也成了他绘画创作中,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而汪晶德也用自己的画笔,成为了一名家乡文化的传播者。

汪晶德创作的徽州山水国画曾被丹麦、美国、法国等地的国际友人相中,带到国外收藏、展览。他用画笔,将家乡的美,传递出了中国。

陶瓷画中有“徽州人家”

2009年,汪晶德随朋友去景德镇游玩,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陶瓷艺术。很快,他被精美的陶瓷画吸引住了。

一开始,汪晶德接触到的陶瓷画是以花鸟、人物为主,风格大同小异。汪晶德思索着,能否将自己的国画与陶瓷画相结合呢?这个想法,最终成为了现实。汪晶德经过摸索,熟练掌握了陶瓷画技巧后,他创作的第一幅成品就叫《徽州人家》。

上周,汪晶德带着自己的十多件作品来到合肥,参展第六届安徽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记者也有幸看到了几幅汪晶德新近创作的佳品。其中一幅《家居徽州》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厚重斑驳的马头墙形成了一条巷弄,绿色的藤蔓爬满墙头,生机勃勃,门上的对联已有些残缺,一个孩子正背着书包向前走去,一幅典型的徽州生态映入眼帘。作品既有徽州文化的厚重感,又有下一代的新生希望。

汪晶德创作时,不仅原生态地将徽州风貌搬进作品中,也带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一幅《徽州遗风》透露出他对目前徽文化保护的担忧。“现在很多老宅都陈旧破烂,倒塌不少,很多老物件渐渐成了回忆,而这些正是徽州文化中的瑰宝,应该重视保护,也提醒我们都要珍惜吧。”

经过多年不断探索,汪晶德的徽州山水陶瓷画已自成风格。如今,他已成为景德镇陶瓷高级工艺美术师,创作了大量作品被陶瓷艺术界行家认可。接下去,汪晶德希望积累更多的作品,面向全国做一次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徽州文化,了解徽州人。

蔡旻昊本报记者朱庆玲/文项春雷/图

汪晶德向记者展示他自成风格的陶瓷画。

新闻推荐

特朗普选定埃克森美孚首席执行官为国务卿

据新华社华盛顿月日电(记者陆佳飞)美国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日宣布,他选定埃克森美孚公司首席执行官雷克斯·蒂勒森为国务卿。特朗普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说,蒂勒森懂得如何经营一家全球性企业,这一经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