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淮南王传奇】(二十七) 并非淮南王的“淮南王”周 强
淮南王在历史上的出现并非偶然,由西汉刘邦首封淮南王英布开始,到唐朝最后一个淮南王李茂,这个历史现象整整延续了近千年。由于历史的惯性使然,到金元明时期还残留着淮南王的影子。
研究淮南王也许会成为学问,如《百度百科》就有“淮南王”词条。但该词条里许多的错讹让人不堪卒读。为此,辨正几位并非淮南王的“淮南王”,以免误导读者,也算是结束《历代淮南王传奇》的告别语。
一分为二的直勒它
《百度百科》引《宋书·索虏转》云,“使持节、都督洛豫州及河内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淮南王直勒它大翰为其后继”,然后断言北魏有个淮南王直勒它,并且在直勒它之后,北魏还有个淮南王拓跋他。
《宋书》上述记载为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事,同时向刘宋、北魏称臣的仇池国国君杨难当侵占刘宋蜀地,为宋所败,仇池地为刘宋所占。杨难当投北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遂声言为杨难当报仇,大规模分道攻宋,以淮南王直勒它大翰为诸道后援。
在《历代淮南王传奇》之十五“淮南王拓跋他传奇”中,笔者已经辨正,直勒它就是拓跋他。因篇幅所限,辨正的理由没有充分展开。如此,我们必须清楚“直勒”的意思。实际上,“直勒”是“直勤”的讹错,直勤在鲜卑文字中的意思大抵如同汉文中的宗室、皇亲、国戚之类,在史籍中常常被写为“宜勤”、“宜勒”或“直勒”。在北魏,只有皇室中拓跋姓的人才有资格称为直勤,于是直勤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样一说我们就理解了,“直勒它”的汉语意思就是“宗室(拓跋)它”。“它”即“他”,所以,《宋书》中的直勒它就是《魏书》中的拓跋他。本来是一个淮南王,《百度百科》硬生生的将其拆分为两个淮南王。
被人改名的刘彧
《百度百科》断定南朝刘宋有位淮南王刘讳,实际上他是疑似淮南王刘彧,在《历代淮南五传奇》之二十四“‘淮南王\’刘彧传奇”中已经纠错,因为是与《百度百科》的“淮南王”词条作者商榷,所以有必要再加说明。
《百度百科》的“淮南王”词条这样说:“刘讳是宋文帝的第十一皇子,元嘉二十五年(448年)被立为淮南王。据《宋书》本纪五《文帝》载:元嘉二十五年八月,‘甲子,立第十一皇子刘讳为淮南王\’。”
《百度百科》所引《宋书》文字完全正确,但问题是,宋文帝刘义隆的第十一皇子名叫刘彧而并非刘讳。“第十一子讳”中的“讳”字并非其名,而是避讳的“讳”,因为刘彧以后当了皇帝,所以他的名字要避讳,在史书里不能直接书写出来。再如所引《宋书》的同一年同一段中稍前的四月,文帝“以抚军将军、雍州刺史武陵王讳为安北将军、徐州刺史”,此时的武陵王即以后的宋明帝刘骏,与上文的“讳”字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刘骏是宋文帝的第三子,刘彧是宋文帝的第十一子,读者们简单思索就可以了解,宋文帝再笨,也不至于笨到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都起名“刘讳”吧?
望文生义的王锷
《百度百科·淮南王》:“唐朝淮南王李锷的业绩见之史册不多”。“《旧唐书》本纪第十四载,上元二十一年三月,‘宰相贾耽兼检校司空,郑瑜吏部尚书,高郢刑部尚书,韦执谊中书侍郎,镇冀王士真、淮南王锷、魏博田季安皆检校司空\’”。
“上元二十一年”应为贞元二十一年,即公元805年。其年正月,唐德宗薨,唐顺宗即位,任王叔文为翰林学士,韦执谊为相,进行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等以顺宗久病为由,矫诏禅位太子,是为宪宗,“二王八司马”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百度百科》所引事即永贞革新引用新人的人事变动之一,《新唐书》与《资治通鉴》均无记载。
《百度百科》错就错在将“淮南王锷”,理解为“淮南王(李)锷”。实际上“淮南王锷”的意思是“淮南(节度使)王锷”。《旧唐书》各“宗室王传”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各“宗室王传”均无“淮南王(李)锷”的记载。而《旧唐书》与《新唐书》均有“王锷传”。王锷,字昆吾,太原人。原为湖南团练府裨将,机警干练,深得湖南团练使、江西节度使李皋信任,以军功历邵州、江州刺史。唐德宗擢为鸿胪少卿,岁省接待西域首领费用五十万缗。授岭南节度使,以市税充两税,除上供外,余皆入己。又侵吞市舶税,并以大船十余载犀角珠玉,贸易求财。由是家资富于官府,乃贿京师权门,得召为刑部尚书。历淮南、河中、河东节度使。在任善经营,河东兵备充足,财用丰余,并纳钱二千万缗于朝。时回鹘强大,他列兵五十里迎回鹘使,以威慑之。元和九年(814),加同平章事。
另查“镇冀王士真”,镇冀即成德,为唐朝后期藩镇中著名的河朔三镇之一,王士真为成德军节度使。“魏博田季安”,魏博亦为河朔三镇之一,田季安为魏博节度使。《百度百科》所引公元805年时,王士真正在镇冀节度使任上,王锷正在淮南节度使任上,田季安正在魏博节度使任上。因此,“镇冀王士真、淮南王锷、魏博田季安皆检校司空”应该理解为镇冀节度使王士真、淮南节度使王锷、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皆被加为检校司空。绝对不能望文生义,而将“淮南王锷”张冠李戴为淮南王李锷。
拒绝就封的李全
《百度百科·淮南王》将南宋李全归于另类淮南王,其背景是金朝想封他为淮南王,而李全则拒绝这个王封,《百度百科》这样的归类还是基本准确的。
李全是金末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初以贩牛马为业。金朝末年,外受蒙古侵逼,而境内山东、河北一带又爆发了大规模的红袄军起义。李全于至宁元年(1213年)起兵,不久就成为红袄军中规模较大的一支力量。兴定元年(1217年),李全降于南宋,任京东路总管。两年后,金军攻淮西,李全乘金军撤退时袭败金军后队,被南宋提升为招信军节度使。以后专事兼并各部义军,扩充实力。李全与其妻杨妙真分别以青州(今山东青州市)和楚州(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为据点,占据了山东大部与苏北广大地域。
金正大三年(1226年),李全在青州被蒙古军所围,实力大损,其居于苏北的各路部曲相继降金,并被金陆续封爵,夏全为金源郡王,张惠为临淄郡王,王义深为东平郡王,范成进为胶西郡王。次年,李全被迫降于蒙古,任山东、楚州、淮南行省总管。于是李全又重回楚州,招兵买马,势力复振。
《金史》的《哀宗纪》与《李全传》载,次年十月,金“以淮南王爵招李全”。李全拒绝了金朝的招安,继续盘踞苏北,依违于宋、金之间。金正大七年(1230年),李全公开与南宋敌对,欲先取通、泰二州,然后渡江攻取南宋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在占领泰州后,李全继续进取通州(今江苏南通市)、扬州,结果为宋军所阻。此后李全与宋军展开长达半年多的对峙战。次年正月,李全因军队给养不济,攻城不得,欲战不利,主力损失惨重,李全亦为宋军击杀。
大师笔误的脱欢
《百度百科·淮南王》:“元代淮南王。据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下)介绍,元朝时期,武宗时,近幸为人请田一千二百三十顷,每年收租五十万石,平均每亩要收四石,这样苛重的剥削必然要陷农民于死地。淮南王的家人也在扬州广占田土,时常派人纵骑至各乡‘索债征租,驱迫农民,剽掠麦禾\’。此文中所说淮南王的家人之事见之于至顺《镇江志》卷十一。这表明元朝封有淮南王,至少一位,只不过因手中史料所限不知受封者之名。”
至顺为元文宗年号,使用时间为公元1300年五月至公元1333年十月,历四年。但网查至顺《镇江志》,通篇无“淮南王”字样,倒在《百度百科》所云卷十一中发现了“镇南王”。《镇江志》这样说:扬州当地恶霸邱永崇与“镇南王乳母家苍头岁哥……驱迫农民。旦莫(暮)奋励,剽掠麦禾,绝江西去,众拱手无能前者”。
《元史·诸王表》记载元世祖之子中有“镇南王”。表云:“(镇南王)脱欢,至元二十一年封,出镇扬州”。可见,大师主编了《中国史纲要》,但该篇的编者在引用资料时,误将出镇扬州的“镇南王”写成“淮南王”。一字之误,竟导致谬种流传,凭空生出一位元代淮南王来。
野史演义的秦锡帛
秦锡帛在《百度百科·淮南王》也被作为另类淮南王对待,但历史上这个秦锡帛可能根本就未曾存在,他只出现在民国田腾蛟所著《元代野史》中。该书第十七回“寿阳城锡帛僭号”云,秦锡帛“自统诸将,率大军仍归寿阳,自称淮南王”。《元代野史》载于《中华别史全集·中华野史》,而秦锡帛事于《元史》、《续资治通鉴·元纪》均无记载。
书中记叙的秦锡帛起事时间为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前后,所描写与其同时起事的钟明亮、杨镇龙在历史上均有记载。钟明亮于至元二十四年冬在福建汀州(今福建长汀县)起义,于至元二十七年病逝,起义趋于失败。杨镇龙于至元二十六年春以白莲教号召起义,以玉山(今浙江磐安县玉山镇)为根据地,攻占海宁后建立政权,国号大兴,年号安定,所部称大兴国军,众至十二万,分兵进攻浙江所属东阳、义乌、嵊县、新昌、天台、永康等县,未几战败牺牲。所以,秦锡帛起兵称王如果确有其事,史书是不会阙载的。
根据故事情节,秦锡帛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人,秦桧后裔,其“狼声虎状,眉横一字,及长,多权谋,能左右射,粗猛过人,素有异志”,非常羡慕南宋权奸贾似道。秦锡帛有兄名秦开岐,有三子名秦杞、秦梓、秦楠。秦锡帛与亡命江湖的邢士龙、蓝天蔚初在扬子江、瓜步洲一带为群盗,后为淮南一带地方官宦贾智深引至寿阳,陆续攻占临淮、盱眙、天长、凤阳等左近县份。因与啸聚浙江的杨镇龙不协,出兵江南,攻宁国、吴兴、广德获胜,乃于寿阳自称淮南王,以贾智深为左丞相,并追尊秦桧为太祖,秦桧子秦熹为高祖。后来,贾智深发动政变,杀秦锡帛,自立为寿阳王。如此情节,明显从子虚乌有中演义而来。
死后追封的拓跋吐万
这个淮南王与《百度百科》没有关系,是因为发现了拓跋吐万儿子元显的墓葬,才知道他死后被追封为淮南王,因此在《历代淮南王传奇》结束之前,有必要将他介绍一下。
拓跋吐万是北魏淮南靖王拓跋他长子,淮南僖王元显之父。《魏书·道武七王传》记载拓跋吐万只用了十七个字,大意是,拓跋吐万在世时即被立为淮南王世子,因其先于拓跋他卒而未得嗣淮南王位,死后被追赠冠军将军、并州刺史、晋阳侯,赐谥曰“顺”。
河北邯郸市磁县的北朝墓群于1988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东南即是临漳县古邺城(曹魏陪都,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遗址。北朝墓群共有东魏、北齐王公贵族墓葬134座,而且有东魏、北齐的皇陵。淮南僖王元显墓葬即于其中。元显卒于北魏太和二十四年(500年),原葬河南洛阳,后因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迁都于邺,东魏淮南王元宣洪将其祖墓于武定二年(544年)“移葬于邺城之西陵”。
其墓志起首即云,墓主“祖大汗,司徒,淮南静王。父万,并州刺史,淮南王。”“祖大汗”,即北魏首封淮南王拓跋他,是元显的祖父,“静”即“靖”,是拓跋他的谥号。“万”即拓跋吐万,是元显的父亲。墓志云:拓跋吐万“风飙俊迈,缱绻龙颜”。这八个字高度概括,晦涩难懂,大意是,秀美出众,英俊豪迈的拓跋吐万因为“狂风”吹折而突然夭亡,以至于对他感情深厚的皇帝都因他的突然离去而难舍难分。拓跋吐万临终前的身份是淮南王世子,但墓志却称其为“淮南王”,由上文八个字可以推测,北魏孝文帝与拓跋吐万感情深厚,死后将他追封为淮南王。
新闻推荐
“最严”景区整治: 367家A级景区受查处 55家4A级景区被摘牌
新华社北京月5日电(记者齐中熙)全国旅游部门掀起了一次最严厉的景区整治行动。国家旅游局5日通报说,截至目前,全国个省区市已完成对本地4A级及以下景区检查,共有家A级及以下景区受到不同程度处理,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