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杜特尔特治乱的“两板斧” □新华社记者 杨天沐 杨 柯

右江日报 2016-08-28 00:00 大字

 

菲外交部和总统府8月22日分别澄清,菲律宾无意退出联合国。此前一天,因不满联合国对菲扫毒政策的看法,菲总统杜特尔特威胁要退出这一国际组织。

同样在22日,菲政府和菲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民主阵线恢复和平谈判,以结束菲共及其领导的“新人民军”长达几十年的反政府武装活动。

观察人士指出,杜特尔特在执政不到两个月期间祭出了“两板斧”:一是对毒品泛滥现象,予以坚决打击;二是对反政府武装,尽力通过谈判解决。通过这“两板斧”,杜特尔特治乱已取得初步成效。

大力扫毒:见效快

 

引争议

杜特尔特上任以来,以“杀无赦”的强硬态度打击毒品犯罪。他曾表示,为了将扫毒工作进行下去,他不惜牺牲个人名誉、总统职位乃至生命。“只要我还在台上,只要我还活着,扫毒杀无赦的做法就要继续下去。”

根据菲政府解释,“扫毒杀无赦”分为两个方面:警方在抓捕毒贩时如果遭遇反抗,可直接将其就地处决;社会人士在发现毒贩时也可以直接将其击毙。

按照菲国家警察总长罗沙的说法,从7月1日杜特尔特就职到8月18日,全国共有667人在警方扫毒行动中被打死,而被社会人员打死的“毒贩”则达到899名。

毒品犯罪是菲律宾痼疾之一。据菲国家禁毒局2014年统计,菲全国4.2万余个乡镇中,约四分之一受到毒品犯罪问题影响,首都马尼拉是毒品犯罪重灾区。毒品泛滥还导致了其他社会问题,如绑架和抢劫等。

杜特尔特用铁血手段来医治这个毒品肆虐的国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据警方最新统计,在杜特尔特执政第一个月,全国犯罪率急剧下降49%。

不过,轰轰烈烈的扫毒行动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招致批评。联合国和一些人权组织指责杜特尔特的强硬手段导致涉嫌贩毒及吸毒人员未经法律程序就被处决,因此要求杜特尔特改变扫毒政策。

菲当地媒体也出现不少反对声音,担心少数人滥用“扫毒杀无赦”政策进行敲诈勒索。

推动和解:决心大

 

有行动

为了有效解决反政府武装问题,减少其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产生的负面影响,杜特尔特政府对这些组织主要采取与之谈判的政策。他曾表示,反政府武装的初衷就是关心民众生活疾苦,这与菲政府改善民众生活的目标不谋而合。这种言论反映出杜特尔特主张同反政府武装谈判的倾向。

杜特尔特产生这种倾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反政府武装具有相当的实力,对其进行清剿可能会得不偿失。

就菲共而言,杜特尔特政府与其和谈呈现良好态势。

上世纪60年代,菲共建立武装组织“新人民军”,试图以武力推翻政府,“新人民军”和政府军之间的冲突至今已造成至少3万人丧生。虽然历届菲政府都试图与菲共达成和解,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

本月22日,菲政府和菲共在挪威首都奥斯陆正式恢复和谈,以结束菲共及其领导的“新人民军”长达几十年的反政府武装活动。双方将就停火、释放政治犯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谈判。

菲政府代表团首席谈判代表贝略向媒体表示,谈判双方已就加快和平进程达成共识,并有望在9至12个月内签署和平协议。

在对待穆斯林武装方面,杜特尔特也展现出包容态度。8月12日,穆斯林反政府武装和杜特尔特政府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试探性和谈。杜特尔特表示,希望在2017年初与摩洛民族解放阵线(“摩解”)领导人米苏阿里见面,展开正式和谈。

“摩解”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以在菲南部建立独立伊斯兰国家为宗旨。2013年9月,“摩解”不满政府对穆斯林政策,对南部城市三宝颜展开围攻,政府军先后投入上万人,最终击退“摩解”武装分子,战役历时大约3周。米苏阿里随后成为政府通缉犯。

上任后,杜特尔特顶住压力,坚决推进民族和解政策,甚至不惜解除对米苏阿里的通缉。

新闻推荐

近5000人将撤出叙利亚一“围城”

叙利亚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8月25日达成协议,约700名武装分子和4000名平民将撤出被政府军长期包围的大马士革西南郊的达拉亚市。据叙通社报道,根据协议,超过4000名平民将被转移至大马士革的临时安置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