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谁偷走了中东这五年

德阳日报 2016-03-18 21:20 大字

3月12日,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南郊一栋废弃的大楼里,哈莱(右一)和她的家人坐在一起。五年前,哈莱一家生活在叙利亚东北部哈塞克省农村地区。两年前,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开始不时袭击他们的村庄,哈莱举家连夜逃向大马士革。现在,他们七口人生活在一栋废弃的大楼中,靠慈善机构的救济粮为生。  新华社

五年前,这里业者有其产,居者有其屋。五年后,这里山河破碎,生灵涂炭。

这是从天堂到地狱的跌落——叙利亚文明古城霍姆斯的五年恶变,也是多个中东国家从相对稳定坠入持续动荡的缩影。

五年前,受西方所谓“民主”“人权”等价值观鼓动,发源于突尼斯的所谓“阿拉伯之春”浪潮席卷西亚北非多国。五年过去,“阿拉伯之春”不仅未能给这一地区送来一丝春意,反而将一些原本还算富足的国家推入漫长的动荡严冬。

无尽的国殇

“春风”掠过,一片寒冬。

——突尼斯,政权更迭频繁,经济增长连年低于1%,逾27万大学生失业;

——也门,内乱不断,冲突已造成6000多人死亡,270万人流离失所;

——埃及,持续动荡令经济发展艰难,失业率高达13%,旅游业遭到重创;

——利比亚,军阀割据,“福利国家”已沦为恐怖组织和极端组织的“天堂”;

……

至于叙利亚,持续五年的内战已导致25万人丧生、100多万人受伤,650多万人沦为境内流离失所者,约450万人逃往境外避难。如今,停火协议依然脆弱,前路未卜。

冰冷数字的背后,是无数鲜活生命的现实苦难。

叙利亚大马士革,当欧麦尔4岁的女儿在难民安置点看到食物和水,第一句话竟是:“爸爸,我们是不是到了天堂。”——在政府军与反对派武装交战区被困一年半的经历,是这个世界烙在孩子心灵的最初记忆。

利比亚的黎波里,为躲避恐怖分子袭击而背井离乡的阿卜杜拉希姆带着7个孩子在难民营苟且偷生。“我再也回不到自己的家了……我已经兼职了几份工作,可是再精疲力竭也无法满足孩子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希腊雅典,50岁的玛玛蒂眼中没有对生活的任何憧憬。原本在叙利亚享受富裕生活,如今家败人亡,玛玛蒂历尽千辛万苦,花光所有积蓄,寄人篱下。曾经目睹亲人死于战火的她,已不指望有生之年再见和平。

……

五年来,人们看到的现实是,中东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失序。具有些许讽刺意味的是,大失序的一个“衍生品”竟是向支持“民主革命”的西方国家“输送”数以十万计的难民。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经历的最大难民潮正在冲击欧洲安全、文化、经济及一体化进程。

眼前无尽国殇的惨淡现实逼问世人:只破不立的“自由”,不受约束的“民主”,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带来的到底是希望,还是绝望?谁又该为这场大失序负责?

真实的谎言

曾记否?“阿拉伯之春”席卷中东之际,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信誓旦旦地说:“美国的目光必须越过动荡中发生的暴力和极端主义行为,支持该地区年轻的民主国家,进而塑造长期安全。”

五年后,失陷的中东仍在黑暗中踯躅,难见安全曙光。流血,被包装成通向最终稳定的必经之途。民主,被奉为解决一切困局的灵丹妙药。而将中东拖向深渊的暴风雨,竟然被西方媒体冠以了“春天”的名号。

法国情报研究中心主任埃里克·德内瑟认为,“阿拉伯之春”并非偶发,爆发“革命”的国家大多长期处于贫困,民众抗议频仍,政权治理能力低下。西方主要国家借此推动政权更迭,进而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早在2004年初,美国政府携“打赢”伊拉克战争之余威,提出“大中东计划”,对西亚、北非和中亚地区部分“非民主国家”进行“民主化”改造,以确保美国在上述地区的战略利益,巩固全球主导地位。

“阿拉伯之春”爆发后,西方媒体立即忙不迭地为其贴上“群众革命”标签。当内部力量无法推动西方所期待的政治变化,一些国家政府甚至会急不可耐地走上前台,进行政治军事干预。

在利比亚,西方国家借“人道主义干涉”之名,先是设立“禁飞区”制裁卡扎菲政权,继而对其发动军事打击,最终在利比亚实现政权更迭。

在叙利亚,西方国家一面要求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必须下台,一面支持反对派,造成叙局势岌岌可危,反而为极端组织坐大创造可乘之机。

……

有人援引前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大外交》中所说的话指出,没有任何一国像美国一样一厢情愿地认定自己的价值观四海皆准,这是美国的傲慢与偏见使然,自认为“自己是世界中心”而把“美式民主”强加给别国人民。

事实仅仅如此吗?

美国著名政治分析家、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坦言:“西方对民主的态度是这样的:只有结果是我们想要的民主才行。”

俄罗斯总统普京直言不讳地指出,俄罗斯在所有被“阿拉伯之春”席卷的国家,都失去了经过数十年耕耘在当地市场占据的份额,丢掉大宗的商业合同,而空出来的市场则被参与推翻当地政权国家的企业所侵占。

五年前点燃中东人民希望的,不过是一个谎言。

痛后的反思

“今天的中东,相比‘阿拉伯之春\’革命之前更不稳定、更没有希望。五年前,该地区的领军人物形象是穿着粗布衣服、拿着智能手机的自由人士;如今,手持武器的圣战分子和难民变成了这一地区的主要形象。”

这是美国《华尔街日报》去年12月一篇报道中的一段话。“阿拉伯之春”到底给中东和世界带来了什么?西方媒体如今也在反思这个问题。他们不解,经历了“群众革命”的国家为何变成“出产”极端分子最多的国家?

皮尤研究中心2013年在突尼斯所作的一次民调显示,81%的受访者认为国家在“阿拉伯之春”后正朝着错误方向发展;52%的受访者认为国家局势比本·阿里(2011年1月被迫辞去总统职位)在位时明显变糟。

叙利亚政治分析师马希尔·伊赫桑指出,被西方媒体标榜为“民主和自由”的“阿拉伯之春”并未给任何一个爆发“革命”的阿拉伯国家带来真正的民主和自由,相反只是带来混乱、暴力、战争、恐怖主义和人道主义危机。

人们开始从盲目相信西方民主的迷思中清醒。

诚然,中东一些国家沉疴积弊,需要改革。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以及现世的复杂矛盾,这些国家要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现代化,并非易事。

“‘阿拉伯之春\’对我们来说什么都不是,它会是春天,秋天还是冬天?我们对此一无所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些处于社会动荡的国家必须尽快找到新的稳定。”曾任沙特阿拉伯外交大臣40年的费萨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生前这样反思。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说,“进口的思想”并不能解释、也不能指导本土的实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鼓动国民发动“革命”推翻政权后,没有也无意找到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和民生的办法。

在发展道路的探索中,照搬没有出路,模仿容易迷失,实践方出真知。

中东的发展道路,只能由中东国家的人民,依据本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决定。

世界上所有善良的人民都希望,走过五年的荆棘之路,中东国家能够早日破解发展之困。正如一位阿拉伯诗人所说:“当你面向太阳的时候,你定会看到自己的希望。” 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

3月12日,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南郊一栋废弃的大楼里,哈莱(右一)和她的家人坐在一起。五年前,哈莱一家生活在叙利亚东北部哈塞克省农村地区。两年前,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开始不时袭击他们的村庄,哈莱举家连夜逃向大马士革。现在,他们七口人生活在一栋废弃的大楼中,靠慈善机构的救济粮为生。  新华社

五年前,这里业者有其产,居者有其屋。五年后,这里山河破碎,生灵涂炭。

这是从天堂到地狱的跌落——叙利亚文明古城霍姆斯的五年恶变,也是多个中东国家从相对稳定坠入持续动荡的缩影。

五年前,受西方所谓“民主”“人权”等价值观鼓动,发源于突尼斯的所谓“阿拉伯之春”浪潮席卷西亚北非多国。五年过去,“阿拉伯之春”不仅未能给这一地区送来一丝春意,反而将一些原本还算富足的国家推入漫长的动荡严冬。

无尽的国殇

“春风”掠过,一片寒冬。

——突尼斯,政权更迭频繁,经济增长连年低于1%,逾27万大学生失业;

——也门,内乱不断,冲突已造成6000多人死亡,270万人流离失所;

——埃及,持续动荡令经济发展艰难,失业率高达13%,旅游业遭到重创;

——利比亚,军阀割据,“福利国家”已沦为恐怖组织和极端组织的“天堂”;

……

至于叙利亚,持续五年的内战已导致25万人丧生、100多万人受伤,650多万人沦为境内流离失所者,约450万人逃往境外避难。如今,停火协议依然脆弱,前路未卜。

冰冷数字的背后,是无数鲜活生命的现实苦难。

叙利亚大马士革,当欧麦尔4岁的女儿在难民安置点看到食物和水,第一句话竟是:“爸爸,我们是不是到了天堂。”——在政府军与反对派武装交战区被困一年半的经历,是这个世界烙在孩子心灵的最初记忆。

利比亚的黎波里,为躲避恐怖分子袭击而背井离乡的阿卜杜拉希姆带着7个孩子在难民营苟且偷生。“我再也回不到自己的家了……我已经兼职了几份工作,可是再精疲力竭也无法满足孩子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希腊雅典,50岁的玛玛蒂眼中没有对生活的任何憧憬。原本在叙利亚享受富裕生活,如今家败人亡,玛玛蒂历尽千辛万苦,花光所有积蓄,寄人篱下。曾经目睹亲人死于战火的她,已不指望有生之年再见和平。

……

五年来,人们看到的现实是,中东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失序。具有些许讽刺意味的是,大失序的一个“衍生品”竟是向支持“民主革命”的西方国家“输送”数以十万计的难民。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经历的最大难民潮正在冲击欧洲安全、文化、经济及一体化进程。

眼前无尽国殇的惨淡现实逼问世人:只破不立的“自由”,不受约束的“民主”,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带来的到底是希望,还是绝望?谁又该为这场大失序负责?

真实的谎言

曾记否?“阿拉伯之春”席卷中东之际,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信誓旦旦地说:“美国的目光必须越过动荡中发生的暴力和极端主义行为,支持该地区年轻的民主国家,进而塑造长期安全。”

五年后,失陷的中东仍在黑暗中踯躅,难见安全曙光。流血,被包装成通向最终稳定的必经之途。民主,被奉为解决一切困局的灵丹妙药。而将中东拖向深渊的暴风雨,竟然被西方媒体冠以了“春天”的名号。

法国情报研究中心主任埃里克·德内瑟认为,“阿拉伯之春”并非偶发,爆发“革命”的国家大多长期处于贫困,民众抗议频仍,政权治理能力低下。西方主要国家借此推动政权更迭,进而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早在2004年初,美国政府携“打赢”伊拉克战争之余威,提出“大中东计划”,对西亚、北非和中亚地区部分“非民主国家”进行“民主化”改造,以确保美国在上述地区的战略利益,巩固全球主导地位。

“阿拉伯之春”爆发后,西方媒体立即忙不迭地为其贴上“群众革命”标签。当内部力量无法推动西方所期待的政治变化,一些国家政府甚至会急不可耐地走上前台,进行政治军事干预。

在利比亚,西方国家借“人道主义干涉”之名,先是设立“禁飞区”制裁卡扎菲政权,继而对其发动军事打击,最终在利比亚实现政权更迭。

在叙利亚,西方国家一面要求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必须下台,一面支持反对派,造成叙局势岌岌可危,反而为极端组织坐大创造可乘之机。

……

有人援引前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大外交》中所说的话指出,没有任何一国像美国一样一厢情愿地认定自己的价值观四海皆准,这是美国的傲慢与偏见使然,自认为“自己是世界中心”而把“美式民主”强加给别国人民。

事实仅仅如此吗?

美国著名政治分析家、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坦言:“西方对民主的态度是这样的:只有结果是我们想要的民主才行。”

俄罗斯总统普京直言不讳地指出,俄罗斯在所有被“阿拉伯之春”席卷的国家,都失去了经过数十年耕耘在当地市场占据的份额,丢掉大宗的商业合同,而空出来的市场则被参与推翻当地政权国家的企业所侵占。

五年前点燃中东人民希望的,不过是一个谎言。

痛后的反思

“今天的中东,相比‘阿拉伯之春\’革命之前更不稳定、更没有希望。五年前,该地区的领军人物形象是穿着粗布衣服、拿着智能手机的自由人士;如今,手持武器的圣战分子和难民变成了这一地区的主要形象。”

这是美国《华尔街日报》去年12月一篇报道中的一段话。“阿拉伯之春”到底给中东和世界带来了什么?西方媒体如今也在反思这个问题。他们不解,经历了“群众革命”的国家为何变成“出产”极端分子最多的国家?

皮尤研究中心2013年在突尼斯所作的一次民调显示,81%的受访者认为国家在“阿拉伯之春”后正朝着错误方向发展;52%的受访者认为国家局势比本·阿里(2011年1月被迫辞去总统职位)在位时明显变糟。

叙利亚政治分析师马希尔·伊赫桑指出,被西方媒体标榜为“民主和自由”的“阿拉伯之春”并未给任何一个爆发“革命”的阿拉伯国家带来真正的民主和自由,相反只是带来混乱、暴力、战争、恐怖主义和人道主义危机。

人们开始从盲目相信西方民主的迷思中清醒。

诚然,中东一些国家沉疴积弊,需要改革。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以及现世的复杂矛盾,这些国家要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现代化,并非易事。

“‘阿拉伯之春\’对我们来说什么都不是,它会是春天,秋天还是冬天?我们对此一无所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些处于社会动荡的国家必须尽快找到新的稳定。”曾任沙特阿拉伯外交大臣40年的费萨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生前这样反思。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说,“进口的思想”并不能解释、也不能指导本土的实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鼓动国民发动“革命”推翻政权后,没有也无意找到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和民生的办法。

在发展道路的探索中,照搬没有出路,模仿容易迷失,实践方出真知。

中东的发展道路,只能由中东国家的人民,依据本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决定。

世界上所有善良的人民都希望,走过五年的荆棘之路,中东国家能够早日破解发展之困。正如一位阿拉伯诗人所说:“当你面向太阳的时候,你定会看到自己的希望。” 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

新闻推荐

食药监总局公布 九家企业涉虚构疫苗销售渠道

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记者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获悉,经食药监总局对山东济南非法经营疫苗案查扣药品的数据分析发现,有9家药品批发企业涉嫌虚构疫苗销售渠道。食药监总局要求相关地方食药监局彻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