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伊斯兰国”疯狂反扑值得反思

德阳日报 2015-05-22 00:30 大字

连日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向伊拉克和叙利亚两国城市发动猛攻,继数日前夺取了伊拉克安巴尔省首府拉马迪后,20日又占领了叙利亚中部古城台德穆尔。分析人士指出,从打击“伊斯兰国”的战事胶着可以看出,短时间内清剿该组织存在较大难度;另一方面,该组织能够迅速发动反扑的原因也值得深思。

战事胶着

据叙利亚媒体20日报道,“伊斯兰国”当天向叙利亚中部历史古城台德穆尔(又名巴尔米拉)再次发动大规模攻势,叙政府军帮助城内居民撤离后撤出该城。

自5月13日起,“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向台德穆尔发动强攻,15日攻入台德穆尔东北部农村后杀害了30名平民。叙政府军18日一度击退“伊斯兰国”武装。

在伊拉克,伊安全部队19日击退了“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对西部安巴尔省城镇哈勒迪亚的进攻。该城镇位于武装分子控制的安巴尔省重要城市费卢杰和刚刚沦陷的该省首府拉马迪之间的主干道上。

上周,“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猛攻拉马迪市,迫使伊安全部队17日从该市撤离,拉马迪随即沦陷。据报道,约有500人在拉马迪的战斗中丧生,另有约8000人被迫逃亡。

今年3月以来,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加大了打击“伊斯兰国”的力度。3月底,伊政府军和民兵组织联手从“伊斯兰国”武装分子手中收复提克里特。5月中旬,叙政府军在东部打死40名“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其中包括一名高级头目。

分析人士认为,从双方互有胜负的战况可看出,打击“伊斯兰国”并非一帆风顺。

反扑为何得逞

尽管媒体报道打击“伊斯兰国”取得一些成果,如击毙该组织的重要头目等,但该组织迅速反攻说明它仍留有实力及完善的组织结构,并没有在打击下彻底瓦解。

分析人士认为,面对伊拉克政府军及“国际联盟”的猛攻,“伊斯兰国”意识到固守阵地只会令其伤亡惨重,不仅无法继续控制领地,而且最终会被消灭。因此“伊斯兰国”改变了战术,使用“游击战”方式,寻找伊拉克及叙利亚两国防守的薄弱环节发动进攻,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结果。

人们不禁要问:“伊斯兰国”为何能在如此短时间内攻取新的城镇?分析人士认为,这与伊拉克及叙利亚两国特殊的地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从地理上看,伊拉克与叙利亚两国人口大多集中在大型城市,其他区域地广人稀、地形复杂且两国边界地带难以防控,这为“伊斯兰国”在两国之间流窜创造了便利。

中东军事专家指出,“伊斯兰国”组织武装分子完全有能力一天内在两国间数百公里的范围内发动突袭,这为防范该组织制造了难题。

从社会环境来看,伊、叙两国城镇居民大多按逊尼派和什叶派分别居住,而且当地还有贝多因人、德鲁兹人和当地部族等不同族群,这些人也按不同地区居住,有各自势力范围,伊、叙两国政府如派军驻守到这些地区容易引发矛盾,这些地点成为两国布防的弱点,容易遭到“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的偷袭。

再有,面对“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的疯狂反扑,为尽量减少损失,伊、叙两国政府军最终选择了撤退。例如在拉马迪争夺战中,武装分子向伊军队防线不断发起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安全部队士兵和逊尼派民兵伤亡惨重。

失利原因值得反思

伊拉克拉马迪失守是自2014年6月伊拉克政府军在全面打击“伊斯兰国”行动以来遭遇的最大失利。西方媒体认为,这意味着奥巴马在打击该组织的过程中依然困难重重。

美国国防部17日称,“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在伊拉克拉马迪的战斗中占据优势,如果这座城市沦陷,美国领导的军事联盟将支持伊拉克部队把它夺回来。失去这座城市,不意味着伊拉克的总体军事形势变得对“伊斯兰国”有利。

然而观察人士认为,美国打击“伊斯兰国”的行动大多仅限于空袭,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难以取得切实、长久效果。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国防问题专家科德斯曼指出,失去拉马迪表明美国的战略存在很多弱点。

打击恐怖主义在需要持久力的同时,还需要各方联手,依靠系统、全面的措施共同应对。而美国拒绝与叙利亚等国在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进行合作,也给铲除该组织增加了难度。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

新闻推荐

国家卫计委公布MERS诊疗方案及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昨(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了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诊疗方案及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对该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预防和治疗以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等加以说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