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朋友圈变购物圈 熟人营销或存风险

达州晚报 2015-03-13 13:38 大字

微信走进百姓生活短短几年,无疑已经是当下最火的社交工具之一。记者采访发现,在微信朋友圈内开设微店,已成为不少“微商”掘金的首选。据调查,微信卖东西的信息流已经占到整个微信朋友圈的三分之一左右。

然而,当微信“朋友圈”逐渐变成“生意圈”,这一非专业“零门槛”的交易平台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相关法律人士认为,不少人出于对朋友的信任而购买了商品,结果却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受害者。

朋友圈变味?

“海外代购、名牌鞋包……”,日渐兴盛的微信朋友圈内充斥着大量的售卖信息,甚至还出现刷屏。亲切的招呼,精致的图片,更低的价格,原本轻松有趣的朋友圈俨然成了“掌上的生意场”。

“90后”小张是达城一家艺术培训机构的老师,空闲之余她就开启了“微商”模式——在微信上兼职卖进口尿不湿和韩国面膜。小张说,“进货卖货不需要店面,只需动动手指,一切广告信息就发布出去了。”

专“烧”熟人?

价廉物美,交易方便,又是熟人,白领小罗正是抱着这样的念头,买了一位同学在朋友圈里推荐的面膜。这款产品的售价比专卖店打对折还便宜。

“一开始还以为自己赚了,用完才发现不对劲。”据小罗说,用完面膜后,脸颊两侧微觉刺痛,尽管不满且气愤,但小罗最终决定不告诉同学。“怎么好意思去说,也就两三百元。伤和气总不好吧,只好自认倒霉。”

像小罗一样在朋友圈购物被“杀熟”的事例并不少见。“网购还能退换货,这简直就是哑巴吃黄莲。”市民柯先生从朋友那里买回十斤车厘子,说是智利空运,但柯先生收到的水果大部分都不新鲜,甚至不少都干得起皱,口感也偏酸涩,对此,柯先生不想伤了朋友和气只好作罢。文女士在朋友圈买了一个韩国化妆包,买回来后发现120元的包包还不如淘宝20元左右的货品,但看在熟人的面上无奈作罢。

记者了解到,与淘宝等电商平台不同,微信朋友圈营销建立在现实关系之上,首先需要通过好友申请才能看到营销信息,买家与卖家之间需要高信任度。“严格来说,微信朋友圈买卖行为属于私下交易行为,一旦发生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纠纷、食品安全等问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消委会没办法受理。”

友情提示:

交易方便难维权

市消协工作人员告知,这类纠纷不属于受理范围,因为这类问题的取证很难,可当作民事纠纷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市消委会提醒市民,在通过微信进行商品交易时,一定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本报记者 卢璐)

新闻推荐

孟加拉国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涉逃税遭追缴151万美元

据法新社报道,孟加拉国政府一名官员24日表示,已召见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要求其补缴超过151万美元的税款。报道称,孟加拉国税务委员麦夫塔·乌丁·卡恩表示:“尤努斯教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