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延年随谈
□吕 锋
记得启蒙时,开始就是写字读书。所谓读书就是念得琅琅有声、字字响亮、抑扬顿挫,称之为“浅诵”。现在除了小学生和学外语要读外,则很少听到书声了,而是把读书与看书当成一回事儿,称之为阅读了。自古以来,人类的第一要务是生存生育劳动,第二要务恐怕就是读书了。读书的好处一能识字作文,能够交流,传承经验和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精神需求,二是掌握文化知识获得本领,三是得到教化,四是功利和现实的需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能找到工作、能做官(从隋唐以后可通过科举之路入仕)等。而笔者认为读书还有个好处,就是修生养性、延年益寿。
清道光十四年时,四川学政大书法家何绍基看到好友熊雨臚的一幅画,名为《读书延年》图,感同身受,于是为其画题诗一首:“何须业白始成佛,不必飞升方是仙。古人始我二万卷,心光照耀三千年。雨馀风清日当天,卷帘焚香醒午眠。琅琅吟讽嚼玉珠,宛宛神貂如乔全。不知物有万扰缘,不知事有行路难。德华道膄不竭渴,浮名隆富皆云烟。读书延龄果妙诠,示子梦春何其贤。”何绍基在这里把读书的好处诠释得妙不可言。
雨馀风清、自然放松、闲散阅读、犹如嚼玉珠一般,是何其惬意爽快,这实在是养心、养气、养神。读书写字品茗能使人心静。据国外有人研究,每天能阅读二、三十分钟的人,减压的水平比听音乐或散步的效果要高出三分之二。心静,压力就小,精神就能集中。二战时,德军狂轰英国,尽管枪声隆隆,但伦敦人依然坚持到图书馆去看书,心无旁骛,真有处事不惊,闲庭信步的味道。这种自信,让德国人最终也没能占领英国。翁同和云:“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当你静下来时,进入一种神闲气定的状态,泡上一杯茶,在品茗中遨游书的王国,此时身也放松了,疲劳或忧愁没有了,这是何等的愉悦和美事。读书能戒躁能使人静。躁对之以静、浮对之以沉。心浮则气躁,气躁容易生气、容易冲动,气躁则神难凝,神不凝则事难成。心烦气躁,人的身体会处于不平衡不协调的状态,气就不顺,气不通顺则阻,气阻血瘀病从中来也。所以,读书读好书时,能使人安宁、平心静气,这对人的身体、精神是大有裨益的。“开卷有益”就包含有这层意思。静下来、慢节奏、慢生活、能客观应对人和事,就能有一种包容的好心态深涵养。而心态好是人能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人读书从少年、中年到老年,活到老学到老,书中之味、人生之味是感悟良多的。如苏东坡就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刘禹锡尽管遭遇流放,仍很乐观,甘于清贫,追求自我完善的心态,认为室可以陋,但德必须馨,守住“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性情。说明他们是与世无争的、平心静气的。这对于降低心率、阻止大脑老化、少点痴呆和脑溢血之类是有好处的。所以读书不仅是一种很好的身体保健方式,更是“古人始我二万卷,心光照耀三千年”而达到“书香之谈”,“人淡如菊”之心境。认为“浮名隆富皆云烟”的人能不延年长寿?
当然,还有一辈子没读过书的人、照样活到七老八十的。还有不读书或少读书的人能赚大钱、成就事业的。一来这些人虽少读书,在社会中生活,还是有一定的阅人处事经验;二来如果没有知识分子,读书人相帮传授,恐怕难以成就。项羽如果能多听听项伯、范增的话,而不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也许不会落得个“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结局。而刘邦这个混混能成就霸业,关键是得益张子房、萧何、韩信这些读过书有智慧的人相帮。“刘邦原来不读书”,事实证明,读书不读书,听与不听读书人的意见,与不与读书人交流,结果是不一样的。又如贫苦农民出生的朱元璋,之所以能扫除群雄建立大明帝国,主要是采纳了熟读经书学者朱升的“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战略性韬略。所以,读书是有益的,“读书无用”是谬误的。
“一世读书抵封侯”,是说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当作生命的一部分,“人生贵报是王侯”但终至“归去休”,而终生读书却能使人幸福延年。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不论是安静的环境,还是“风声雨声”中,都“书声声声入耳”吧。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张鹏雄谭晶晶)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7日在北京表示,中国驻朝鲜大使与其他国家驻朝鲜使节一同出席了在平壤举行的纪念朝鲜前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的活动。对于当前的中朝关系,华春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