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哲敏 他的笑容最令人难忘王小谟 中国预警机亮相时他哭了
▲郑哲敏1924年出生,中国物理学家,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王小谟1938年出生,雷达工程专家,中国国产预警机事业开创者、奠基人
88岁的郑哲敏,最令人难忘和喜欢的是他的笑容,笑容里还不时透出些孩童般的调皮与无邪,很容易让人忘记他的种种头衔和光环——国际著名力学家,三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等职,我国爆炸力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郑哲敏院士早年求学、工作以及与力学结缘、从美国辗转欧洲回国效力的经历,和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现代科技界科学大家“三钱”中的两钱——钱学森、钱伟长都有不解之缘。
1948年4月,在钱伟长等人推荐下,郑哲敏获准入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并于一年后成为钱学森的博士研究生。1954年9月,郑哲敏从纽约乘船离美,辗转欧洲,于次年2月回到祖国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工作,随后参加钱学森创建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工作。“回国后,国家需要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郑哲敏将钱学森的这句话紧紧记在心里,也用自己一生的行动践行了这句话。他的研究领域始终着眼于战略性的国家需求,致力于前瞻性、机理性的研究,主张“做科研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他引领开拓的“爆炸力学”在中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郑哲敏牢记钱学森当年让他开创爆炸力学学科的重任,与他所领导的小组不负所托,成功研究出“爆炸成型模型律与成型机制”,并应用此理论基础成功地生产出高精度的导弹零部件,为中国导弹上天作出重要贡献,同时相关理论和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其他国防和民用领域。后来在大量实验和计算分析的基础上,郑哲敏独立地与国外同行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模型——流体弹塑性体模型,为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的当量预报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爆炸力学学科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如今,郑哲敏依然精神矍铄,他每天会到中科院力学所上班,他说,自己业余喜欢散步和听音乐,最喜欢听巴赫和贝多芬。
他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他笑言自己是工程师,致力于将工程中的复杂问题简单化;他先后培养出18位中国预警机系统或雷达系统总设计师……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雷达专家、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小谟。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是中国预警机第一次在全球观众面前公开亮相。听说,看台上的王小谟流泪了,这是预警机研制以来,人们第一次看到王小谟流泪。
拥有预警机是中国几代人的期望,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就曾经启动预警机的研制,但终因当时国力有限和技术基础薄弱,未能成功。当中国决定自主研制预警机时,历史选择了王小谟,他临危受命,担纲国产预警机研制工作,十年磨一剑,国产预警机横空出世,并创造出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9个第一,在中国历次重大军事演习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安保中,空警2000均以优异性能出色完成任务。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瑞典、以色列之后第四个能够出口预警机的国家,在国际上有力提升了我国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
王小谟的生命中也不乏坎坷,2006年,在工程研制的关键时刻,他在外场遭遇车祸,腿骨严重骨折,不久又被诊断出身患淋巴癌。但王小谟依然镇静平和,依然牵挂着预警机事业,即使躺在病床上输着液,他也要把设计师请来面对面探讨交流,病情稍有好转,他就赶赴热火朝天的试验现场。
生于1938年的王小谟依然在忙碌,他带着十来个博士生,为下一代预警机和一些新的东西做些准备工作。在一般人眼里,从事雷达技术、预警机事业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整天要和枯燥的数据和冷冰冰的机器打交道,工作与生活一定沉闷而乏味,但他始终乐此不疲。
(综合新华社)
新闻推荐
近日,有网友发微博声称,好莱坞巨星尼古拉斯·凯奇“在瑞士因滑雪事故去世”。该消息一经发布即在国内广为转载,无数影迷信以为真表示惋惜。随后,该消息很快被澄清,是美国某恶搞网站炮制的恶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