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七夕节
●万水利
最难忘的七夕节还是在老家蒲城度过的,她是流淌在血液里面的因子,伴随着我走过白山黑水,踏上帕米尔高原,游弋泰国湾,翻越阿尔贝斯山。不管走到哪里,家乡的味道永记心中。
蒲城——将相故里、中国梨乡。我的家乡在尧山脚下,皇陵侧畔,美丽富饶、民风淳朴,是一个极其典型的东府村落。村子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西门外有一个十几米高的青石旗杆,村子西头是祠堂,村子东头有尧山庙,庙里供奉着尧山爷爷,据说是尧的女儿,保佑一方平安。庙里有钟鼓楼、戏楼,每逢大节都会唱戏、耍社火。我们村的社火是全县的头名。村子东头有一颗槐荫树,虽然不能比黄帝陵的柏树,但我几乎走遍北半球,还没有发现超过她的槐树了。数人围不住,嶙峋发新枝,夏荫半个村,永佑万家人。村里有一百多户人家,十分注重礼节,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每逢四头八节,家家户户都要认真准备,七夕节也不例外。每当七夕下午,我们姊们几个都在争先恐后打扫院子,铺上芦,摘下院里的果子。老家院子很大,有苹果树、石榴树、构桃树、蜜桃树等。大家摆好水果,实则家里树上长的,有些可能没有完全成熟,就簇拥着奶奶讲故事。奶奶是非常慈祥善良的老人,经历了清末、民国、人民共和国,心灵手巧,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刺绣艺人。听老辈人讲大户人家婚嫁都要请奶奶绣花,一干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有多子多福、鸳鸯戏水等。我见过奶奶绣过毛主席去安源,十分逼真。当时我很佩服。倘若这些作品今天还在世上,我愿倾尽所有换回,以此报答奶奶艺术之心。奶奶在乡里有很高的声誉,不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平头百姓,都一视同仁。老家有句顺口溜“再烂的男人走三县,再好的女人锅台转”。奶奶虽然是民间艺术家,但在我的记忆中,可能没有走出县门。天麻麻黑,月亮刚刚升起,弟弟妹妹们迫不及待吃着青果,有些还发涩。奶奶坐在蒲团上,慢慢地讲述着古老的传说。
从前有一个人叫牛郎,父母早逝,他跟着哥哥嫂子生活。嫂子很刻薄,经常不给他吃饱饭,不给缝衣裳。牛郎渐大,哥嫂觉得他是累赘,要和牛郎分家。牛郎无奈,只能听从哥嫂安排,分得一头老牛。以后牛郎就和老牛一起相依为命。听到这里,我们很为牛郎不平。在听故事的时候,我们已经闻到了馍香。七夕节蒲城还有一个风俗就是是吃花馍。傍晚时分,家庭主妇要给孩子们烙花馍。花馍的造型有书包、书本、剪刀、铺篮、牛、马、农具。花馍先敬牛郎织女、再敬祖先,尔后分给孩子们分享,祝福男孩学而优则仕,或者勤而诚则富,女孩三从四德、女工超人等。父亲祭拜完后将花馍端出,我们一边吃着花馍一边听着奶奶讲。牛郎虽然贫穷,但他愿意帮人,他的事感动了天上织女。老牛做媒,结为夫妻。从此,他们男耕女织,欢乐度日,生下一双儿女,一家人其乐融融。织女私下人间被王母娘娘发现,告诉玉帝。玉帝大怒,派二郎神到人间抓织女。二郎神看牛郎下地干农活,抓了织女上天了。牛郎回家不见织女,只见一双小儿女哭喊妈妈。老牛告他事因,遂担上一双儿女,骑上老牛上天追寻织女。王母娘娘在天上看着这场悲欢离合,眼见牛郎就要追上织女,她拔下头上金簪向空中一划,一条银河从天而降,牛郎在河西,织女在河东,隔河相望……我们听到这里,对王母娘娘的无情很愤恨。奶奶说织女不断向王母求情,她动了侧隐之心,准许他们一年一次相会,由喜雀搭成桥……小时候每年七夕节都是这个故事,都是吃着母亲的花馍……这就是儿时七夕节。时光流逝,奶奶和父亲早已作古,母亲依然健在。我的家训就是奶奶的一句话:要信就信共产党。
新闻推荐
8月,属于“熊孩子们”的暑假仍在持续,与此同时,少儿保险亦逐渐升温。一方面,暑期孩子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在悄然增加,另一方面,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