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读《了凡四训》悟家母人生

潍坊日报 2022-03-04 11:18 大字

◎刘金凤

我们读书,读的是别人的故事,悟的却是自己的人生。一次次从别人的故事里汲取精华,为自己的人生注入新的活力。

《了凡四训》我读了两遍,“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贯穿全文。其中“立命之学”和“积善之方”篇幅最长,也是我最受感染的两章。每每读之,都让我不自觉地想起了家母,总觉得笔下仿佛有汩汩清泉,永不干涸。

我的母亲没有文化,但是她所做的每一件事在我们心里都像是天平衡量过了一番。比如说,我们在外面被小伙伴欺负了,回到家,母亲必定再训斥一番,甚至还要带着礼物和我们一起上门道歉,小时候我们一直不能理解,明明自己吃亏了,母亲不仅不替我们出气还要让我们再受委屈,长大后才明白,是母亲的善良使然。

有一年冬天,喂养了将近一年的芦花大公鸡突然不见了,我们全家都很着急。那时候一只大公鸡或许是我们一年的学费,或许可以在过年的时候饱餐一顿,那是我们一年来的期盼。所以几乎全家总动员去找。一番寻找未果,母亲却淡淡地说:不用找了。我们几个孩子当时很奇怪,反复问母亲,母亲都没有说什么,只是我听到母亲自言自语了一句:哎,她家孩子多,吃了就吃了吧。时隔多年,我们慢慢才知道细节:当时母亲一去邻居家,就发现了端倪,因为月台上有没来得及处理的我家的芦花大公鸡的鸡毛,地面上有清晰可见的血迹。然而她既没有跟邻居大嫂吵起来,也没有点破,只是装作没有发现什么就离开了。这就是我那一直与人为善的母亲。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个大雪纷飞的傍晚,母亲用一碗热气腾腾的猪肉白菜炖粉条和一大摞煎饼拯救了一个讨饭的老人。一碗简单的饭菜,令那个寒冷的冬天有了温度;飞雪中驼背老人深深的一个跪拜,让母亲的善良得到了回应。那情那景,已经深深定格在我的脑海里。老人的眼泪让母亲觉得自己那么做是值得的,哪怕自己几顿饭不吃。我们都忽略了,把满满一大碗菜匀给要饭的老人后,那晚母亲应该是没有什么菜可吃了,送出一大摞煎饼后,接下来的几天,母亲又得为我们的生计发愁了。

其实,母亲出生在当地号称“六大门”的大家族,只是到了母亲这一辈才家道中落,我的姥爷饱读诗书,心存善良。母亲早在幼年时期,就受姥爷的影响,内心自然而然播下了善良的种子。改革开放以前,大多数人们生活极其困难,不断有饿死人现象发生。幼小的母亲每每见到有人临终前唯一的愿望是想吃一口地瓜蘸盐的时候(那个年代,众多的家庭连盐都吃不上),母亲会哭着跑回家,姥爷会拿出自家的盐来让母亲给人家送去,完成其临终的愿望。

“吾家之桃,岂可僭彼家之地?”“邻家之枣,慎勿扑取一枚”。像书中的袁母一样,母亲一生“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她永远对生活充满着激情,那并不高大的身躯仿佛蕴蓄着无穷的能量!她和父亲一起用勤劳的双手竭尽全力供应我们姐弟四个上学的事迹,在我们那个穷乡僻壤,被传为佳话。当姐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名牌大学录取、当弟弟休学半年却考上本科大学、当我经过一番复读考过了分数线的时候,我看到母亲脸上绽开了花儿一样灿烂的笑容。那是我们对母亲最好的回报。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母亲已离开我们整整十年,然而,我一直觉得母亲还在,有时候,在梦里能清晰看到母亲的音容笑貌。

读《了凡四训》,悟家母人生,我懂了:善良其实是一种本性,它源于家承,发于幼小,像基因一样代代相传。我想,这该是最好的家风。

(此文为“弘扬‘了凡’家风,创建幸福文明廉洁家庭”征文活动获奖作品选登。)

新闻推荐

治理弹窗,还须依法精准“清窗”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日公布《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弹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