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润心 家长守好最后一道防线
■陈若葵
童年的阅读经历可以构成一个人的精神底蕴,影响深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家庭共读的浓厚氛围、有父母作为良师益友,无疑就有了最好的精神陪伴。父母如何为孩子选好书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最近几年,加大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全民阅读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尤其是家长们的参与。在这个大环境下,童书市场日益火爆。童书所带来的巨大利益驱动,导致童书出版蜂拥而上,部分粗制滥造、内容失格的童书流入市场,侵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对少年儿童产生不良影响。
这些不达标童书存在哪些问题?它们是如何钻了童书出版相关规定的空子堂而皇之登上孩子们必读书的书单、甚至达到百万册销量级别的?怎样把好童书质量关?家长如何守好最后一道防线?
童书中的“硬伤”不可小觑
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本应是童书借助其中的情节、人物形象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儿童青少年的。然而,一些童书对死亡的溢美描写,或以“穿越”的外衣包装、歪曲死亡真相,以至于孩子们会因此想入非非。比如,号称总发行量超过700万册的《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描写学生跳楼自杀细节,并称其为“像一片树叶一般飘向大地……坠入一个绚丽无比的隧道里”;而发行量超过千万册的《淘气包马小跳漫画升级版》之《天真妈妈》中,马小跳与朋友讨论“哪种自杀方式比较好”,两人的对话中出现了“从楼顶上像鸟儿一样张开双臂飞下来”等语句。尽管这两部书因被投诉而下架、删掉相关情节再版,但这些描写在孩子们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恐怕很难一时被彻底“删除”。
放眼巨大的童书市场,有的童话中赤裸裸的血腥、暴力情节描写,有的绘本中出现动物朋友被烧烤、猫爸爸开车轧过老鼠、小男孩幸灾乐祸地看着老太婆被活活烧死等情节……而传播谬误,也明显地存在于一些科普童书中。如《果子狸》中称,“果子狸全身都是宝,它们的肉可以吃,脂肪是化妆品生产中难得的高级原料……”其对儿童青少年的误导不言而喻。据了解,不少儿童科普图书,停留在动物能不能吃、能不能入药等饮血茹毛的层面。
另外,一些童书带有明显的歧视性语言,如一本儿童小说,将正在讨论问题的女孩形容为“长舌妇”。某童书多处渲染“有钱、有权、长得漂亮才是成功”等庸俗价值观;某童书借主人公之口称“大龄产妇生傻子”等等。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撰文批评部分少儿幻想文学,“这种无所不能却又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不免匮乏的幻想,遮掩的恰恰是想象力的无趣、平庸、拙劣乃至恶劣。”
这些粗制滥造的图书,轻则让孩子养成某些不良习惯,重则为校园霸凌、未成年人犯罪埋下隐患。南京市玄武区教育督学傅强认为,“在儿童阶段,孩子们往往看到什么就相信什么,而不会像成人那样根据自己的三观来辨别、对话、质疑。他们分不清书中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区别,对自己读到的内容会不假思索地接受,甚至会模仿书中人物的不当言行。因此,童书一旦出了问题,对儿童成长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
谁来为童书把关?
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全国共有555家出版社出版少儿图书,其中专业的少儿出版社只有34家,少儿出版市场竞争格局由原来专业少儿出版社“遥遥领先”变为各类出版机构“群雄逐鹿”。
另外,还有一些书商借与出版社合作的方式,畅销童书作家与出版社合作成立个人工作室、以团队力量快速批量生产等方式来瓜分童书这块大“蛋糕”,其中不少人员对儿童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造成童书快餐化、低俗化、同质化,甚至内容有害的现象。同时,众多少儿图书被冠以“学校推荐”“老师推荐读物”“某某专家支持”“文化讲堂”等名目销售,误导广大学生与家长,轻而易举地在“量”上取胜。可以说,巨大的利益驱动是问题童书充斥市场的罪魁祸首。
《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显然,问题童书是违反这一条款的。
童书出版发行为何能打相关法律法规的擦边球?在一些基层执法人员看来,“违反社会公德”“恐怖”“残酷”等概念模糊,缺乏具体细则,同时,对“未成年人读物”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分级,在实际执法中难以拿捏“是否违法”这个分寸。
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出版的书籍能否被卖出去是关键,这也成了某些从业者的第一标准。因此,书商有销售渠道,也就有了相当的话语权。据北京一家出版社资深童书编辑张蕾(化名)介绍,为了销量,某些出版社对童书内容审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有的出版社直接将把关的“三审三校”环节交由书商完成,流于形式。
确保童书的质量,需要多个环节把关: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细化法律界定模糊的内容,让约束问题童书更具可操作性;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少儿读物分级建议标准,在童书封面醒目注明适合的年龄范围。适当抬高童书出版门槛,出版前须经儿童教育或心理学等专业人员审阅把关,同时加强对童书出版相关人员的专业指导培训;书店、图书销售电商平台、市场监管部门对童书定期检查,及时下架不健康童书。幼儿园、学校在选书、荐书时也要慎之又慎,屏蔽不良作品。
问题童书乱象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前不久,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呈报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并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与《出版管理条例》对问题童书予以立案审查,以规范童书市场乱象,为儿童青少年“开卷有益”撑起保护伞。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家长慧眼识书培养阅读免疫力
傅强认为,“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接受的事物须先经过‘过滤’”。
孩子最终是阅读经久不衰的经典、温暖润心的精品,还是阅读粗糙、荒谬、毁三观之作,除了需要多个环节把关,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家长对童书的甄别和选择。那么,家长怎样才能独具慧眼,在海量的童书中挑选出佳作,为孩子把好“入口关”?
曹文轩在接受电视节目《朗读者》采访时表示,书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另一类是“用于打完精神底子再读的”。在他看来,前者就是那种大善大美和大智慧的书,它们的功能,是帮助孩子确定合理而健康的存在观、价值观以及高雅的情调与趣味。如果以此为一个参考标准,家长在购买、或与孩子一起挑选图书时,要仔细审视这些书是否内容健康、向善向美、知识丰富,是否有情趣、有想象力、图文并茂且没有暴力与色情,是否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和兴趣,等等,这些因素,构成了家长所买童书的“及格线”。
从现实情况看,部分家长没有审查童书内容的意识或不具备甄别能力。这些家长选择专业的童书出版社、经典的童书品牌、优秀的童书作者、译者,会有相当的质量保证,但不是百分百的保证。从根本上讲,家长首先要爱读书,有意识地加强自身阅读和甄别能力的培养,把握童书阅读的规律,深谙儿童阅读之道,并对孩子将要阅读的童书先期筛选,包括儿童畅销书作家的作品,以免把《天真妈妈》《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一类的书交给孩子。同时,家长如果不慎买到问题童书,应及时投诉,倒逼出版社严把质量关。
亲子共读是儿童阅读的关键一环。曹文轩认为,“儿童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读者,但确实需要引导。在保证他们能够在阅读中获得最基本快乐的前提下,存在培养他们高雅的阅读兴趣的问题。”
在共读中,父母给孩子朗读优秀的童书作品,一起交流书中的故事情节,也可以超越既有的语境和画面,想象、丰富故事的内容;对故事中涉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内容悉心指导。假以时日,不仅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其阅读趣味、品位,还能教会孩子如何判断童书的品质,增强阅读免疫力,自觉摒弃问题童书。孙云晓表示:“亲子共读能避免不良书籍进入儿童阅读通道。”
童年的阅读经历可以构成一个人的精神底蕴,影响深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家庭共读的浓厚氛围、有父母作为良师益友,无疑就有了最好的精神陪伴。
(摘自《中国妇女报》)
新闻推荐
饲喂好公母羊公母羊繁殖的适宜体况应该是具有中上等膘情,因此,一般在配种前1.5-2个月的时候,要加强饲养管理,多饲喂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