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业务成标配,APP为哪般?
点外卖时,想领一张外卖券,发现完成借款才可领取;打车时,想领张优惠券,结果需要授信贷款;想在文档里码点字,不小心点进了借钱页面……现在打开手机上任意一个APP,基本都能看到借款入口,似乎APP都想借钱给你。“手机里的APP,99%都可以借钱”,当这句话从越来越多的网友口中说出时,我们会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使用手机时总是被金融产品充斥了屏幕。(4月25日中新社)
“手机里的APP,99%都可以借钱”虽然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越来越多APP“跨界”开通了借钱业务,特别是大家常用的知名APP,没有涉足借钱业务的屈指可数,借钱业务大有成为各类APP“标配”之势。便捷的借钱渠道,的确为一些有资金周转需求的人提供了方便,可APP集体上马借钱业务,却并非好现象。
这类借钱业务基本上属于“零门槛”,验证身份信息就可以轻易借到钱,这给一些经济条件有限且自控能力差的人,提供了随时满足不合理消费欲求的可能。这些人可能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也可能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甚至还有盗用家长身份的未成年人。借钱的“零门槛、多渠道”无助于他们合理消费习惯的养成,还大大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最后还不上的借款往往都由父母“兜底”。
大量APP开通借钱业务,也给借钱者提供了“以贷养贷”的空间。此前就存在“以卡养卡”的消费模式,可信用卡毕竟办理门槛较高且张数有限,现在无处不在的APP借钱业务让拆东墙补西墙的闪转腾挪变得轻而易举。于是乎不少人就只顾眼前享乐,完全不管自己是否有能力还上借款,或在各个平台大玩“空手套白狼”,最后欠款越积越多,成为了永远无法摆脱的无底洞。最终结果是有的人上了征信黑名单,更有甚者因不堪重负选择“一死了之”,这样的悲剧可谓殷鉴不远。
此外,大量低门槛借钱渠道的存在,让原本属于消费贷款的部分信贷资金未按指定用途使用,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以及股市、债市、金市等金融市场,这给宏观调控和资金用途、流向的监管带来难题,并且这些金融业务一旦暴雷,借贷资金就可能成为坏账。虽说APP借钱业务单笔金额普遍不高,但如果借款人数众多,资金体量也不容小觑,这对整个金融市场而言是颗不容忽视的定时炸弹。
主业与金融毫无关联却非得“跨界”开通借钱业务,当然是因为有利可图,可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借钱APP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作为商业平台的APP,逐利可以理解,管理部门却不能听之任之,任由不务正业的APP“割韭菜”。加强对APP借钱业务的审批、监管和清理,让“专业的平台做专业的事”,互联网才能更好地造福民众而不是处处给人挖坑。□夏熊飞
新闻推荐
据辽宁省沈阳市政府网站消息,沈阳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4月23日发布《关于辽宁华电铁岭发电有限公司储灰场冲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