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曹操
◎杨本科
韩寒的《后会无期》当中有一句台词说:“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这句话如果套在曹操身上,也非常合适。小时候,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每每看到曹操遭遇挫败,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后来,随着社会经验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对曹操的认识,就不是一分为二那么简单了。鲁迅有一篇文章叫《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笔下的曹操就和《三国演义》中有很大差别。
鲁迅认为,一个历史朝代如果长一点,写史书的是本朝人,好人多。历史朝代短一点,写历史的就是后一朝的人了,自然坏人多,曹操所处的时代也是这样,所以他首先否定了《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刻画的手法,他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鲁迅认为“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当时天下大乱,谁都想做皇帝,曹操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鲁迅先生深以为然。说到曹操,自然不能不说到文学。曹操心怀天下,关心民众疾苦,用乐府旧题来写时事,风格刚健,简约严明。所以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可惜他的文章传得很少。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
这种主张在征求人才的时候就表现为“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曹操曾经写过一首诗叫《董逃歌词》:“德行不亏缺,变故自难常。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郭景图命尽于园桑。”意思是说,人的寿命长短,跟德行并没有关系。但到实际操作中,那又是另外一种态度了。
当然,鲁迅对曹操用人的标准是有一点质疑的。
当时孔融喜欢跟曹操作对,比如曹操战胜了袁氏兄弟,把袁熙的妻甄氏拿来做妾,孔融就写信给曹操,说当初武王伐纣,将妲己给了周公。曹操问孔融这个典故是从哪儿来的,孔融说,是我自己编的。曹操要禁酒,孔融说如果喝酒亡国就禁酒,那古代还有女人误国的先例,为什么不把婚姻禁了?曹操很不开心。
我们都知道“孔融让梨”的典故,可能会觉得这个人非常重视人伦礼节,其实他也是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孔融主张母亲和儿子的关系是如瓶之盛物一样,只要在瓶内把东西倒了出来,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便算完了。假使有天下饥荒的一个时候,有点食物,给父亲不给呢?孔融的答案是:“倘若父亲是不好的,宁可给别人。”所以鲁迅推测,曹操要杀孔融,借口可能就是他不忠不孝。他评价说“倘若曹操在世,我们可以问他,当初求才时就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为何又以不孝之名杀人呢?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生,也没人敢问他,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
新闻推荐
真诚“交友”、高薪“兼职”……当心,你的贴心“网友”也许是间谍!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国家安全往往是谍战影视作品中惊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