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教育焦虑下的“科学早恋” 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澎湃新闻 2021-04-14 15:19 大字

近日,一篇关于“科学早恋”的帖子引发关注,上了微博热搜。

在某著名中学里,有老师吐槽:班上有两个“早恋”的孩子,家长觉得挺合适,干脆像亲家一样来往走动,并让老师不要干涉,要让孩子在引导下“科学早恋”。

有人将这种行为诠释为“新中产家长圈风险对冲:先垄断亲家”,认为如今年轻人结婚难,两家人要是从孩子小时就知根知底,不是坏事。而且这事背景特殊,事发学校里的孩子都是学霸级别,具备兼顾恋爱的余力;家长在经济条件、教育理念等方面相近,是典型的“门当户对”。

他们进而认为,“科学早恋”成了,能实现多赢:“两个学霸能相爱,至少以后孙子不用我来带。学神组合多傲娇,未来孙子学习不用我来教”,完全可以视之为“A轮天使投资”。即使失败,这笔投资也不亏,可以让孩子早早体验“门当户对的爱情”与“携手进步的艰辛”,而且下次找对象不会眼光下跌,降低婚恋选择失误的风险。

其实“早恋”这个词,本身就不太科学,它的“学名”应该是“青春期恋爱”。“早恋”的“早”字,有着极大的感情色彩,代表着成年人的反对意志。曾经,在世界范围内,似乎只有一些中国父母才会用这个词。但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为人父母者,已经不再将孩子成长期的情感问题视为洪水猛兽。很多网友表示,比起一些家长“严禁早恋但毕业就催婚”,还是“科学早恋”好,因为它是对未成年人的正视。

少男少女对异性有好感,是人的天性,也是美好的事,需要的是成年人的呵护与引导,而非打压。不顾孩子感受,蛮力干涉,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其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孩子正确两性观和婚恋观的形成。从这一点来说,“科学早恋”有进步性,更有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

但要警惕的是,家长的引导与推动,会不会走向干涉子女的另一个极端?毕竟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太多了。就像“严禁早恋但毕业就催婚”是家长对孩子人生的过度干涉,早早为孩子选定“门当户对的爱情”,也有可能演变为以宽容之名的反向干涉。

而且,少男少女的互生情愫,没有太多功利因素,也可以超越所谓的阶层和家境。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大多数人都难免将婚恋与各种现实因素挂钩,陷入不断取舍权衡的境地。如果将两种不同的两性相处规则强行挂钩,让孩子过早失去青春期情感的纯粹,何尝不是一种遗憾?

在父母推动下的“门当户对的爱情”,更大的争议点在于,有人认为它会进一步加剧教育焦虑,制造阶层对立。

虽然婚姻最初就是人类社会抱团取暖的防风险制度,“门当户对”符合婚姻双方利益最大化的诉求,但在如今的文明社会里,什么算“门当户对”,观念也要同步更新。将“门当户对”简单理解为社会地位与经济层面的对等,已显得片面。思想观念、教育背景的契合,在实际生活中同样重要。

“科学早恋”所追求的“门当户对”,表现为双方家庭背景、学区房门槛和父母的认知能力等方面,已经不能说完全局限于经济和地位层面。但也正因如此,这个案例并不具备普遍性。由此而推广到社会,过分强调“门当户对”,甚至将婚姻视为商业的风险投资和并购重组,就会狭隘片面,也会断绝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从根源上来说,“科学早恋”与“严禁早恋”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教育焦虑的体现。不管鼓励还是禁止,最终的指向都是孩子的学业,以及从这个“起跑线”上延伸出去的未来人生。“科学早恋”故事中的两个家庭,置身于中国优质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地方,孩子们承受了更多更沉重的自我期待与外部要求,家长们急切希望将奋斗来的财富和阶层优势代际传递,这些都可以理解。

只不过,这种焦虑的蔓延似乎永无止境。这一次是孩子的恋爱,下一次呢?(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中考临近 体育家教成香饽饽

4月19日至23日,将进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目标效果测试。新中考实施后,体育中考成为计分性考试,但去年受疫情影响,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