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歌剧艺术致敬“江姐” 新版民族歌剧《江姐》将于4月初在上海大剧院献演
第六代“江姐”饰演者周琛
“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熟悉的旋律又响起。从《绣红旗》唱到《红梅赞》,再唱到《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几十位“80后”、“90后”演员在紧锣密鼓地排练新版民族歌剧《江姐》。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中的节目,这出红色经典保留剧目将于4月初在上海大剧院献演。
诞生于1964年的红色经典歌剧《江姐》是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一座丰碑,而本次展演中的新版《江姐》在2000年世纪版的基础上,更注重对音乐精雕细琢,在表演上贴近人物,为作品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我们希望奉献一版更具青春气息的 《江姐》,让青年一代演职人员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让红岩精神传递到更多年轻观众的内心。”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告诉记者,这一版 《江姐》由两位85后青年演员何晓楠、周琛挑大梁,第一代“江姐”任桂珍老师生前曾多次亲身指导,接力棒传到她们手上已是第六代。
戏里戏外的“江姐”都刚柔并济
上海歌剧院1965年开始排演《江姐》,先后造就了任桂珍、唐群、陈海燕、江燕燕、黄蕾蕾等五代“江姐”扮演者。当接力棒传到何晓楠和周琛手中时,如何跨越时间去感受角色内心,成为她们最重要的课题。 “要演好‘江姐’,首先要在精神上、信仰上与‘江姐’在一起,只有这样你的表演才是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观众才会被你打动。”周琛记得,上海歌剧院请来第一代“江姐”任桂珍担任艺术指导时,老艺术家将自己演出江姐最大的感悟和盘托出。
从2016年至今,正式上台扮演 “江姐”的这六年里,何晓楠与周琛努力体会揣摩角色,努力向任桂珍老师的境界靠拢——戏里是“江姐”、戏外像“江姐”,在每一次舞台实践中不断成长成熟,用心接过前辈的接力棒。
“竹签子是用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何晓楠回忆,2018年《江姐》演出的经历最为难忘,“这场演出是腹中两个多月的宝宝,还有舞台下跟着她从头哼唱到尾的任桂珍老师陪着我,一同完成的。”事实上,任老师年轻时也曾怀孕坚持演出《江姐》,当时她为了尽量避免身形让观众出戏,十分注意调整站位角度。“想想自己扮演的‘江姐’,再想想任老师的言传身教,我决心带着肚子里的宝宝上舞台。”何晓楠说。虽然任老师走了,“江姐”扮演者和“江姐”一样的坚强坚韧,将永远指引着青年一代表演者。
青春洋溢的《江姐》踏春而来
本次全新版民族歌剧《江姐》踏春而来,阵容也是青春洋溢。在春节后,大家立刻投入紧张的排练中。除了两位“85后”青年演员何晓楠、周琛挑大梁,还有上海歌剧院青年导演马达执导,舞美灯光等由“80后”舞美团队全新设计制作,整个剧组演员的平均年龄也只有35岁上下。
笔者在排演探班时看到,导演对演员包括每个配角说话、走路时的状态都要求仔细打磨。“‘江姐’的角色要立体起来,除了主角的表现,也离不开同台所有角色的共同努力。我希望台上每个人都有个性有戏剧张力,没有一个‘无脸人’。” 马达说。而在排演的休息间隙,不少青年演员都围坐成一个个“小圈子”,研究彼此的角色特点。
看到青年演员们眼中闪烁的火花,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范建萍充满感慨,“这些红色经典剧目走过了那么多年,通过一代代薪火相传,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和光彩”。而对于新版民族歌剧《江姐》的主创来说,他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歌剧唱段,还有剧中人和老一辈艺术家当年为理想奋斗的无限热情与炽热信仰。“相信我们在舞台上充满青春朝气的表演,能把红色基因传递到更多当代观众的心中。”范建萍说。
(图文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防范转型过程中出现阵痛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节能减排是大进步;可以综合运用碳市场、碳税和行政手段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大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晋涛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做好碳达峰、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