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高山上的“脱贫路”

攀枝花日报 2021-03-26 05:24 大字

□本报记者 周越

2020年深秋的一天,我和有关工作人员一道,来到西区老拱山,实地查看当地村民脱贫情况。这里海拔2000多米,半山腰以上云遮雾绕,水泥公路两边,绿树青草遍布;农房几乎都是砖房,周边树林下鸡鸭鹅在觅食;一坡一坡的花椒树林里,隐隐可见人影晃动。

这里位于川滇交界处,原是西区格里坪镇的两个村:大麦地村,生活着89户300多人,傈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占总人口80%以上;竹林坡村,生活着96户400多人,少数民族群众占总人口的20%多。

长期以来,由于山高坡陡、干旱地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村民的生活十分贫困,曾经是出了名的省级、市级贫困村。

“今年5月,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这两个村已经调整为金家村的两个村民小组了。曾经,全区农村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就在这里。”西区区委负责同志说,经过各级党委、政府近年来的扶贫攻坚,这两个高山“贫困村”的帽子早已摘除。

村干部丁万祥是当地的傈僳族。他说,最近几年,上级对村里的帮扶是一家一户地进行,资金全部用于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

窝子上,位于大麦地组的一个海拔2200多米的地方,三面环山,绿树成荫。一条土石路被雨水冲刷得坑坑洼洼,路的尽头是一栋白色的砖房,彝族村民王礼容一家就住在这里。

走进200多平方米硬化了的大院坝,六间砖房很是宽敞,屋里电视机、冰箱、冰柜、洗衣机都配齐了;院坝里停放着摩托车,彩钢瓦棚下堆满了饲料。

“6年前,我家仅有两间土房子,没有家电,甚至基本的生活都没有保障。”43岁的王礼容说,“新修这房子花了15万元。今年我丈夫支持我去学了大车驾驶,已拿到证了,正准备凑钱买个大车跑运输。”

王礼容的父亲74岁了,身患残疾;64岁的母亲钟继莲苍老但精神。“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这么大的支持,我们家原来的房子还不如现在的猪圈。”说起近年来的发展和变化,钟继莲非常感慨,“我女儿现在是我们这里第一个大车女驾驶员。”

回想当年的日子,钟继莲说,那就是一个字——“苦”!一年到头都是种苞谷吃苞谷,凡是能种的地方都种,一年也只能收1000多斤,一家4口勉强度日,吃肉只能是逢年过节时才“打打牙祭”。

“区上连续几年派来了干部帮我们,日子就慢慢地好过了。”钟继莲说,干部们要我们种花椒,苗子、剪刀、锯子、水泥、水管全部送给我们,还请专家来教大家栽种管理技术,我家前前后后种了400多棵。最初有好多人不愿意,害怕种了花椒没苞谷吃;现在大家靠花椒都卖到了钱买米吃,苞谷都拿去喂猪喂鸡鸭了。

说到这里,钟继莲哈哈大笑:“以前没钱,我们这里的人大多数连小学都没读过,现在都出了好几个大学生。你们看我的这个小外孙,很快就要送到山下去读幼儿园了。”

近年来,西区在村里大力开展花椒产业扶贫,对村民进行种植技术培训,使每个贫困户都有一名花椒种植技术的明白人、每10户有一名技术骨干。如今,大麦地村民种植花椒2400亩,已挂果1000多亩。

“老丁,种花椒的效益究竟如何?”我问身边的丁万祥。

丁万祥笑着说:“盛果期的1亩可卖6000元以上,管理最好的1亩收入能超过1万元。”他随即带我们来到了另一户村民紫维友、紫安珍的家。

辛勤的劳作,加上政府的扶持和每年的技术培训,紫维友家的花椒如今发展到了40多亩。从初挂果的一两万元收入到现在一半进入盛果期的六七万元收入,紫安珍朴实的言语中自始至终流露着高兴,“比起原来种苞谷,简直就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现在我们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

(二)

车子行驶在竹林坡那条建成不久的水泥路上十分通畅。29岁的村民王金风骑着摩托去村委会办事。

聊起道路,王金风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这里又高又陡,出门难走,以前买卖东西全靠人背和驴子驮运,恼火得很。前几年区上投资为我们修好了水泥路,通车那天,整个组的人高兴得像过年。现在你看,这两公里多的道路建好后,大家都开始买摩托买汽车,“交通方便了,讨媳妇都硬气多了。”

专门为城里的下单购菜居民配送高山农产品的村民钟继华回来了。他成立了一家农业生产公司,专门生产高山绿色蔬菜。

“我买了一辆微型车,为10户订单居民每周送两次菜。”50岁的钟继华乐呵呵地说,现在有两条公路通村里,方便多了,“20多年前,我们要去山下的市场买卖东西,去回就是一整天。那个艰难,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近年来,西区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现在,由山下金家村通往竹林坡的金竹路路基完成7.62公里,一标段路面硬化工程已完工通车;其他的几条公路正在加紧建设中。同时,还建设了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小水池109口。

(三)

海文勇家两层楼的砖房前堆满了红砖、水泥等建筑材料。本以为是要新修住房,一问才知,是彻底翻修牛圈,估计200平方米,要花费四五万元。

我对今年38岁的海文勇比较熟悉。12年前,由于太穷,这个傈僳族小伙子一念之差触犯了法律,锒铛入狱;8年前刑满释放。出狱后的海文勇身无分文,困顿、惶惑、无助,对生活失去信心。

结对帮扶大麦地的西区人民检察院详细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制定了专门的帮扶方案,鼓励他改过自新,好好做人,大力帮助他发展花椒种植。同时,教育引导当地村民帮助海文勇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

海文勇不负众望,外出打工学会了烘烤花椒,也学到一些做生意的技巧,便萌生做花椒生意的想法。西区检察院得知情况后,动员全院干警筹资,借款5万元给海文勇作为启动资金。拿到资金后,海文勇购买了烘烤花椒的机器,开始着手收购花椒,集中烘烤后再统一对外销售。

在政府的帮扶下,海文勇打破传统观念,学习新技术,敢闯敢拼的劲头让他收益颇丰。近6年里,他还了借款,把家里快要倒塌的土房变成了两层楼的洋房。现在他已结婚生子,家里还买了3辆汽车、1辆摩托车,除了花椒种植、烘烤,还搞起了运输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行走在老拱山,只见村民们三三两两在山野间忙碌——过上幸福生活,他们激情满满。

新闻推荐

车况透明 价格透明 精典汽车二手车中心升级透明服务,直击“事故车”痛点

精典汽车二手车中心从2018年起,中国市场汽车新车销量呈现出小幅下滑的态势。同年,与新车销量形成对比的是二手车成交同比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