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尽信书不如无书

都市女报 2021-03-03 14:04 大字

看手机刷资讯,跳出一条广告:“别在(再)宠杀孩子了!10本青少年励志读物,给孩子成长的礼物,包邮”、“那些上了清华北大的学生们,原来家长都给买了这些书!每本都是正能量……”看看书名——《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你不努力,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你的努力,终将成就无可替代的自己》《余生好贵,请勿浪费》《别让生活耗尽你的美好》《你若不勇敢,谁替你坚强》……——确实“励志”,乃至“读完这十本书,让孩子从小就先人一步,赢在起跑线上”。

简直就是清北入门秘籍!如此高效能,于是好奇地上网查阅(毕竟要花69元,而且还得占用快递等社会资源),当然也没怎么看全,看多了费眼。如此也发现了几个有趣的点:一是书好像是励志书,但应该不是少儿书,“只动感情不动脑子,爱情怎么会找上你”“不相信爱情,是因为你还没遇到对的人”显然不是给孩子说的;二是作者署名大多

是网名、化名、笔名,基本不用真名,身份多是专栏作家;三是给这些书定位在“文学作品”上可能更合适,很大部分是在展示其文字技巧,引用的事例往往是道听途书或创作型的故事,而非实例,科学的数据就更少;四是用说教当做结论,正如书名一样,一看就高大上,没毛病。

作为媒体从业者,研读《广告法》是必修课,这条广告向少儿推销非适龄作品,声称清北学生家长都买过,号称让孩子先人一步……至少有违反“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的嫌疑,且也不符合“广告使用数据、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等引证内容的,应当真实、准确,并表明出处”之规定。

会有人说,窃书尚且不算偷,向公众推荐正规出版的书就扣上违法的帽子,是不是有些过了?也说两点:一是推荐是好事,推销就得掰扯掰扯,任何以盈利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就不单纯是精神层面的问题,必然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就如推荐个偏方是好心,卖药就不能随随便便。二是所谓正规出版的书未必是适合的书,更未必是好书。励志书泛滥已经有十年的历史,2014年《人民日报》就发文痛批,称中间“内容质量堪忧且有些涉嫌伪书”,指出“不少励志图书的内容是关于‘厚黑学’的精神糟粕,教导读者运用职场上的权谋、算计等‘职场成功之道’。当前励志图书良莠不齐,使很多人养成了模糊化、浅薄化的思维习惯,已成为诱人走向失败的‘精神毒药’”。而此类书籍泛滥原因是“相比其他图书,励志图书门槛低,销售利润却比较可观”。

因为是粗略一翻(应了“余生好贵,请勿浪费”那句话),所以没看出这些书的好,也正是粗看,就发现了前面所说的有趣的点,只中间的三和四,就让我给这些书加上了“逻辑上不好”的标签。从孩子阅读的培养上说,强行灌输说教和理念,本就不是该做的,何况灌输的也不是什么“好粮食”。再看这些书的出版时间,大多距离现在五六年以上,不能不让人揣测是卖家换个噱头再捞一笔。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先生说,人人都渴望人生和事业的成功,从书中汲取前人智慧,获得激励,这是好事,但不建议大家去读这些励志书。与其读那些跟风出版的励志图书,不如好好读点名人传记、理论读物和精品小说。读名人传记可以从前人的奋斗中汲取人生的智慧,读理论读物可以锻炼由表及里、直透实质的分析能力,读精品小说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帮助心理发育。

一句话:“别让烂书耗尽孩子的美好”!

牛叔书

牛叔爱读书,更爱分享,乐于为家长和孩子推荐好书,无书可读时,看牛叔牛书。

淘宝扫码购书

新闻推荐

不如归来吃杯茶

【心灵花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