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 李白《赠新平少年》赏析
梁炜
赠新平少年
李白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而我竟何为?寒苦坐相仍。长风入短袂,内手如怀冰。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摧残槛中虎,羁绁鞲上鹰。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
这首五言古诗反映了李白在新交旧友不予帮助、生活困顿、仕途不遇的艰难时期,希图摆脱困境的愿望。全诗咏史言志,赋物抒情,充分显示出作者对光明前途的执着追求以及身处困境而不灰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新平,原邠州,天宝元年(742)改为新平郡,治所在新平县,即今彬州市。
前八句概述《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的事迹。淮阴人韩信“贫无行,不得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人多厌之者”。后来碰到一位“漂母”给他饭吃,一连数十日。当时淮阴屠户中有几个无赖欺侮韩信说:“你虽然个儿大,还喜欢带着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如果你有胆量不怕死,就用剑刺我,如果贪生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忍辱,不与之斗气。“众皆笑,以为怯。”后来韩信受到刘邦重用,为汉朝开国立下大功,被封为淮阴侯,韩信于是“召所食漂母,赐千金。”报答当年的恩情,为世人传颂。
李白自幼聪颖,满腹经纶,在政治上有抱负,自比眼前遭遇有如韩信未遇汉王前在淮阴的处境。落魄文人到处受人白眼,在李白诗中多有记载,其忍气吞声的苦状可以由此体会。“屈体若无骨”,典出《史记》记载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此处承前句,指韩信受辱事。
“而我竟何为”以下由咏史转入言志。李白二十四岁“辞亲远游”,三十四岁西谒长安,寻求政治出路。据《与韩荆州书》所云:“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但遭遇了一次又一次失败。李白来邠州以后拜见族兄李粲没有结果,倍感凄寒孤寂。“长风入短袂,内手如怀冰,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这二句与前一句“寒苦坐相仍”是写气候,写环境,也是写愁情。北风呼啸,客舍枯坐,心寒如冰,一腔苦水,无法倾吐!
“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是写世态和人情。“故友”当指入长安前曾八、九次干谒过的裴长史等一班人;“新交”或指来长安拜见的驸马张垍以及族兄李粲等。诗人多方寻找政治出路,无奈旧友不肯扶持引荐,新知也不曾帮衬。
最后四句李白以猛虎、雄鹰自比,说自己目前的处境,有如被囚的猛虎,任人“摧残”;有如束缚着的雄鹰,不能展翅。呼啸腾越、搏击长空之宏志无法实现。希望自己能像大鹏那样展翅翱翔,建立功业。此时李白风华正茂,所以他坚信“腾风云”和“申所能”的机会一定会到来。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榜样,以山川鱼鸟为比拟,咏史言志,赋物抒情,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色。他对光明前途的执着追求,对暂时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这首诗中也表现得很突出。
《赠新平少年》读来令人感动,引人深思。它既是诗人对自己的希冀,也是对新平少年的期望。读诗读精神,读文读人品。本诗是作者李白对豳州少年的忠言、直言加诤言。他希望新平少年以韩信为榜样,身处逆境时不纠缠,不灰心,胸怀大志,体现了作者做人的风骨。(B)(13)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记者王雨萧)记者2日从国家税务总局获悉,日前,河北税务部门与警方合作,查处一起虚开电子专票团伙案,抓获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