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家长收入咋就成了学生“标签”?

济南日报 2021-03-02 11:31 大字

纯真校园不该被利益侵染。(本报记者赵晓明摄)市民参事

“你妈挣多少钱?别怪我瞧不起你,某同学妈妈一年挣的比你妈妈50年挣的都多!”

3月1日,《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正式实施,而在这个节骨眼,天津一名教师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这名教师的训话录音在社交平台疯传,录音中教师不仅将不同家长收入做了对比,而且直接把家长的职业、收入与学生的素质挂钩。

目前,这位老师已经被撤销教师资格,调离岗位,但事件带来的思考还在继续:学校该不该调查家庭收入,老师该如何用好这些信息?

争 议老师了解家长收入教学需要还是私心作祟?

“印象中在我读书的时候,学校里就曾发过调查问卷,勾选父母的职业和家庭收入。现在我的孩子上学了,又遇到了类似的调查。”“90后”李冰洁说,自己读小学时父母离异,当时班主任老师了解到这些情况,在很长时间里自己都受到了来自各科老师的关照,甚至在转学时班主任老师还特地赶来送给自己一套崭新的衣服。“那时候我家庭条件不好,老师了解之后并没有对我有什么歧视,反而是在生活上对我百般照顾。家庭困难的学生在什么年代都是存在的,了解基本情况更有利于老师灵活照料。”李冰洁说,自己没有读完大专就参加了工作,后来孩子幼儿园入学时要求家长填写个人信息,这反而给了她一种激励,“因为看到别的家长都是本科、研究生,我总觉得自己不能给孩子丢人,所以自考念完了专科,现在正在攻读本科学历。”

孙颖是一名年轻的小学教师,在她的教学生涯中曾遇到过很多家庭状况令自己感到好奇的学生。“曾经班里有一名小男孩,大冬天只穿着单衣单裤,连件羽绒服都没有,可他的妈妈每天来接他时却裹得很严实。我通过多方打听才了解到男孩家庭条件并不差,但是父母关系不好,两个人都有拿孩子撒气的意思。”孙颖说她为孩子买了一件合身的羽绒服,还给孩子的父母做了许多工作。

在孙颖看来,了解学生父母的职业收入等基本情况,本质上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龌龊”,仅仅是出于关心和教学需要,“家长们来自各行各业,有时候我们展开课外活动或者特色教学,也许就能跟家长合作,这是一种资源的共享。”每当有关于教师行业的负面新闻曝出,孙颖总能在评论中看到对教师的侮辱言论和攻击,对此她也感到委屈,“大家总说现在的老师跟以前不一样了,可我身边的老师都是真心实意为学生好。”

2月28日,我们发出了一份关于“老师了解家长收入”的调查问卷,受访者中78.5%家中有学龄青少年。在自己或孩子的求学过程中,54.21%受访者表示经常遇到学校调查家长职业及收入,39.25%表示偶尔会遇到,仅6.54%受访者表示从没遇到过类似调查。53.27%受访者认为教师了解这些情况是没有必要的,而在其他认为有必要的受访者中,方便照顾生活、教学资源需要、便于灵活教育等,都是他们认为了解家庭成员职业及收入能带来的好处。担 忧权钱意识渗入课堂会不会让讲台染铜臭?

“你妈妈一个月挣多少钱啊?你爸爸一个月挣多少钱啊?别怪我瞧不起你,我告诉你,XXX妈一年挣的钱比你妈妈50年挣得都多。你们素质能一样吗?你们能一样吗?你反思一下你们的家长,有多少素质?”

假如你是学生,听到这样一席话,会有何感受?近日,天津咸水沽第二中学班主任肖某某的这番言论被其学生录音后曝光,引起了公众愤怒。肖某某宣称往届学生家长不是高官就是在事业单位工作,并表示看不起这届学生,因为他们的家长都是普通百姓。

市民刚子洋也对这位老师的言语感到失望,他的女儿已经读研究生,但在女儿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当中,他无数次感觉到学生们之间的攀比风气已经十分严重,如果老师也公然渲染金钱的重要性,恐怕会将这种不良风气更加恶化,扭曲学生的价值观。

“孩子们之间的攀比无非就是比较谁穿了一双新球鞋,谁戴了一块新手表,其实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心理。但是,如果老师站在一个权威的角度强调收入、金钱,那么会让这些思想发育还不成熟的孩子潜移默化地认为有钱就能高人一等。”刚子洋说。

更让刚子洋觉得可怕的是,新闻中曝出来的老师虽然是个例,但并不排除如果放任这种“唯金钱论”风气散播,会影响更多老师。“如果我们自己是被认为‘混’得不好的那一个,那么被差别对待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都说害怕‘寒门再难出贵子’,要是在学校里‘穷学生’就不如‘有钱学生’受到老师关注多,那这句话不就成现实了吗?”刚子洋对此很是担忧,他认为除了情况特殊的学生以外,其他普通学生的家庭成员职业及收入情况,都不该是学校调查的内容,“家长的个人收入与素质无关,更与这个孩子得到的爱和教育无关,我认为老师不去了解这些情况,会让教育更单纯一些。”

父母的职业和收入,会如肖某某所说,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差别吗?在我们收回的调查问卷中,51.4%受访者认为收入与个人素质无关,29.91%受访者表示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差别,18.69%受访者认为会造成很大的差别。而受访者中,有85.98%认为老师了解家长职业及收入也许会助长不良风气,80.37%受访者担心这会让老师对孩子产生差别对待,另外,造成学生之间互相攀比、家长信息泄露也是大家的担忧之一。思 考教育若沾拜金之风教师该怎样约束言行?

2月27日,天津市津南区教育局对外宣布处理结果,给予肖某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降低岗位等级,依据《教师资格条例》撤销其教师资格,调离岗位。很多人注意到,涉事教师为区骨干教师、学科优秀教师,还曾被该校评为“最美教师”。一位荣誉傍身的教师,为何闹出了这档事?

市民陈建山是一名退休教师,教龄近40年。在他看来,个别教师师德缺位、“钻钱眼”,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消费主义、拜金风潮有关。“新闻上经常能看到,家长开豪车接送孩子,家长会变成名利秀场,家长群吹嘘家庭实力,这难免也会对教师的心态造成影响。”陈建山说,这种风气不只学校要治,家庭中也要注意避免,毕竟家长也是孩子的表率。

陈建山提起,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云南丽江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就曾经因为女生该不该做全职家庭主妇的言论被很多人关注:一名从女高毕业的学生带着自己的丈夫回到学校捐款,得知她做全职太太后,张桂梅气得直接说道:“滚出去。”学生说:“你嫌我没能力是不是?”她说:“是,家庭那么困难我们把你供到现在,你现在反而当起了全职太太。”

“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读出张桂梅怒其不争的心情,希望把学生骂醒,本质是激励她奋进,但读不出丝毫对于穷学生的歧视感以及高高在上的自我优越感。”陈建山说,张桂梅的教育初心就是让学生用知识改变命运,不沾染半分利益,所以哪怕话语犀利也不令人生厌。他说,想要提醒教师群体,自己的一 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影响,而家长透露给学校的信息,也应该审慎保密、合理利用,“收入是一种隐私,这些信息是用来更好服务学生和家长的,不是让老师做利己行为的。”

如何约束教师对比家长收入的行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透露家长收入、对有不良行为的教师进行严惩、加强师风师德培训教育,都是大家认为学校应该做的工作。

街采

市民陈女士

在我的求学生涯中并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老师们绝大多数尽职尽责,专注于教学。我感觉现在有些老师的心思用在了别的地方,并没有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也许这样的风气与一些家长开豪车接孩子、炫富等行为有关。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为什么要用家长的收入、职业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市民马女士

我的孩子还没有上学,所以目前还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感觉有些学校有意去收集家长的收入信息是十分不合理的,因为家长的素质并不能代表孩子的情况。如果长此以往,有可能让家庭收入低的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反社会人格。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纠正这种不良之风。市民赵先生

我觉得像是家长的职业、收入信息,都不需要学校去采集,一个孩子的衣着打扮和家庭住址、所在的学区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虽然我认为应该出台相关规定去管理这方面的风气,但我觉得是否能不纠结于家长的收入差距,对孩子一视同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素质。市民邢女士

我觉得如果像这位肖老师一样,只盯着家长的收入,而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容易造成家长们只奔“钱”途而忽视孩子的教育,学生们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赚钱、赚钱就能改变阶级,这种价值观是扭曲的。希望老师们能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校园纯粹一点,别掺杂利益。

微观点

别让稚嫩的心灵染上铜臭市民 黄思明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社会得以发展,国家得以富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站在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口,源于我们一代人又一代人夙兴夜寐的求索,更源于我们对于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执着。而作为一名教师,受世人尊重的原因不是因为金钱利益,而是因为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

今天我们看到这位肖老师理所当然地给学生贴上标签、划分等级,还宣称是“因材施教”,这样露骨的表达、低俗的言语,让世人听来格外刺耳——刺痛了那些正在努力的家长的心,更背离了一名教师的使命和初心。

除了金钱和权利之外,世界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去追寻的东西,比如善良睿智美好的品格,如果只用金钱来衡量原生家庭是否能培养出合格的孩子,那么这位老师无疑自己就是不合格的。因为,他没有做到对人基本的尊重,对自己的学生采取的是“格式化”般的教育,让稚嫩的心灵染上铜臭。

教师从事的是塑心铸魂的工作,面对的是需要教育和引导的学生,因而一定要谨言慎行。但愿该事件能让全体教师引以为戒,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赞誉。

因材施教不是因“财”施教网友@师者说教育

自古以来,寒门出贵子。车胤自幼聪颖好学,因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自此学识与日俱增,后入朝拜吏部尚书,成为一代名臣。之后,人们便将他这种刻苦读书的精神用“囊萤夜读”来概括。

实际上,这样的故事和案例举不胜举,一直激励着后人,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贫寒子弟,都可以像贝多芬一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涉事老师是区骨干教师,还被评“最美老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可见平时表现还是不错的,甚至可以说很优秀,得到了师生认可。因此,有网友认为老师是一时糊涂,本意并不是如此,但依然难以平息大家的争议。老师这么说,的确有可能为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但这么赤裸裸地对比歧视,确实会引起很多人对号入座,心里不舒服。

手段和过程同样重要。为了激励刺激学生,采取歧视甚至对立的方式,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仇富心理、同学关系破裂、破罐子破摔等消极后果。而这些与预想的效果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

知识改变命运,不是一句口号。孩子们为什么从小接受教育,其目的不就是想通过求学,接受教育,增长知识,然后通过中考、高考等途径,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而不是根据出身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因材施教,不是根据家庭财富、社会阶层,而是根据特质、特长而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在的富二代、官二代、文二代未必比普通人家的孩子有出息,每个人的前途都不可限量。

人的出身无法改变,但人的未来可以改变。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家庭、出身,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以还是请老师嘴下留情,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正确认识社会贫富差距、阶层差距、职业差距。

记者手记

成人世界的“潜规则”

不该侵染校园

学校调查家长职业及收入的情况,在我的校园生涯中是遇到过的。当笔尖落在选择家庭年收入区间时,寂静的教室里响起了窸窸窣窣的讨论,不用想也知道,有人窃喜得意,有人头都不敢抬起。印象中,那次调查结果用于老师掌握学生家庭情况后,决定是否推荐进行艺术类学习。

这个理由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可一份调查问卷带来的,是青春期孩子内心的一丝波澜,那也许是他们第一次知道,金钱可以决定某些事,比如谁比谁多一次选择的机会。

一位采访对象说,在现在这个社会,家庭收入都不用刻意调查,孩子穿什么档次的衣服、带什么内容的饭菜、上学坐什么车、住在哪个小区,已经自然在老师心中分出了三六九等,稍微留心便能了如指掌。他不无悲观地说,个别教师心术不正,出台管理政策也没用,“这个社会就是这样。”

你看,无形的对比甚至伤害,已经长久、真实而公开地存在了,而这些成年人世界里的“潜规则”,本不该出现在纯真的校园里。

我们对老师总是抱有很多期待,和蔼可亲或威严并济,归根结底是希望他们通过教育塑造新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改变某些不良风气和现状。

当不正之风向校园吹去,希望每名老师都不辜负这份期待。

观看本期街采精彩视频,请扫描二维码。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曹雅欣

新闻推荐

册山街道: 绷紧安全生产弦 织密安全防护网

罗庄讯为有效排查和消除事故隐患,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册山街道打好“组合拳”,时刻紧绷安全弦,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