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与理解是亲子沟通的基石
■彭宇
家庭生活中许多的“看不见”,可能会给孩子、家人制造不少矛盾冲突,甚至破坏亲子关系,严重影响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的质量。“看见”孩子,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孩子,它是亲子沟通的开始,也是构建良好关系的第一步。怎么做才能“看见”孩子呢?以下是教育专家的四个建议:
有质量的陪伴
孩子的成长,需要高质量的陪伴。作为家长,应该尽量平衡好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多留出时间陪伴孩子。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家长就是他最好的“玩具”,一起玩亲子游戏、读绘本,孩子在你全身心的陪伴中,感受到温暖的安全感;对稍大一些的孩子,家长是他的良师益友,一起阅读、讨论、共同运动、旅行,在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中,孩子逐渐走向成熟。在家长全身心的陪伴中,孩子发现自己独特的价值。
保持同理心
建议家长在与孩子沟通交流时,要学会共情。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感受,而不仅是讲大道理。心理学认为人类有七种情绪,分别是喜、怒、哀、乐、悲、恐、惊,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家长们对情绪是有偏好的,比方说,我们都喜欢看到孩子笑,但见不得孩子哭。有些家长极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看不见”孩子的情绪,更难以提供适当的抚慰和引导。
当孩子再长大一些,比如他失恋了,会告诉家长吗?他可能会告诉好朋友,或躲在房间偷偷哭,甚至伴有自伤行为。他知道爸妈见不得自己哭,一哭准是被批评、被讽刺。换句话说,他已经从父母这个“重要他人”那里学会了——“哭是不被认可的”,然后内化为自己人格的部分。
心理学家温尼克特的建议是“抱持”,意思是不加评判地、真正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感受,就像妈妈在身体和情感方面都紧紧地抱住孩子一样,对他的反应给予回应。家长在亲子关系中,就如同一面镜子存在着。孩于在这面镜子中慢慢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并根据家长的回应逐渐形成各种认同和适应,最终形成自我人格。
支持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常有家长会因学习或行为问题而打骂孩子。这其实是在满足家长的两个心理需求:一是证明“家长比孩子厉害多了”“不听我的你就是不行”;二是证明“我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为了你我着急上火”。
家长得先处理好自已的情绪,再心平气和地教育孩子。支持孩子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打着“教育”的名义发泄情绪。评价一个孩子很简单,只需要一句话,比如“你怎么这么笨,每次数学都考不及格”,但鼓励和支持孩于从“不及格”到“及格”,要花相当多的精力和智慧。家长“抱持”的态度是构建良好家庭关系的关键,提供理解、耐心引导和支持,孩子才能逐步克服困难、学会解决问题。当家长作为支持者而非评价者,就能更细致地“看见”孩子的困难和需求,更好地助力孩子成长。
“看见”自己
在工作中,我还碰到不少家长抱怨:“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做不到,有时脾气一上来,就忍不住发飙!”当家长被情绪纠缠住时,自身也处在没有“被看到”的境地。为人父母是需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成长的,家长切勿忘记“向内”看自己,保持学习,有意识地反思与觉察,“看见”自己,才能更好地“看见”孩子。
新闻推荐
新华社郑州12月16日电(记者双瑞)河南郑州一名9岁女童被采取限制高消费的执行措施一事引发热议。16日凌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