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是智慧社区应有之义
近日,上海一小区试点安装人脸识别智能门禁系统,遭到部分业主反对,认为物业无权采集居民个人信息,门禁公司也无法保证个人信息安全。在业主坚持下,小区陆续拆除了智能门禁设施。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打造智慧社区,而智能门禁往往是智慧社区的标配,进门刷刷脸,入户按指纹,的确比较方便。前几年,当人脸识别尚未普遍应用时,这样的智慧生活无疑令人向往。然而,短短几年,人脸识别就面临被滥用的风险,人们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也“被迫”大为提高。是否有必要将人脸识别纳入门禁、物业是否有权采集个人信息、采集后又将如何有效保护,成了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智能门禁到底该不该装,又该怎么装、怎么用?目前尚无定论。有律师认为,物业的权力首先基于业主授权和双方协议,而对业主进行人脸信息采集已超出协议内容。物业使用人脸识别应当在事先告知的前提下取得业主同意,业主有充分的选择权,并且随时有权撤回同意。这两年,已经出现了不少犯罪嫌疑人非法获取公民照片后,利用软件制作动态视频实施犯罪的案件。部分居民反对将人脸识别纳入门禁,并非保守落后,而是权衡利弊风险之后的选择。
很多推动人脸识别落地的机构显然并不这样认为。今年6月,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智慧社区建设的基础性地方标准,提出所有小区都要配建安全防范预警综合管理系统,其中出入管理应包括人脸识别系统。现实中,一些门禁公司更是以免费更换智能门禁的方式,迅速占领市场。一些地方智能门禁的推广“高歌猛进”,但在保护业主信息安全方面则语焉不详。
与之相反,还有一些地方“立法先行”,限制人脸识别滥用。如杭州、天津、南京纷纷出台规定,禁止非法采集人脸信息、禁止强制进行人脸识别。其中,杭州市相关部门听取了“人脸识别第一案”当事人浙江理工大学法学博士、副教授郭兵关于规范小区刷脸乱象的建议,特别对业主个人信息保护作出规定。
推广智能门禁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之间的矛盾,是智慧社区建设遇到的新问题,往深里说,反映了相关行业规范、法律规范、国家标准存在不完善、滞后性,甚至某种程度上各自为政、相互冲突。调查显示,有六成受访者认为应该通过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标准对人脸识别进行规范监督,近五成受访者认为有必要提高人脸识别行业的进入门槛。显然,在无法回避的矛盾面前,仅靠一些地方“先知先觉”是不够的,还需要更高层面的立法释疑解惑、予以规范。具体到推广智能门禁,物业和相关运营方应尊重业主的选择,集成多种识别方式于一体,满足不同人群的通行需求,同时保障人脸信息的安全——毕竟,智慧社区建设是为了人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而没有安全这个前提,幸福感与获得感根本无从谈起。执笔:刘振
新闻推荐
姚策(中)与代理律师周兆成(左)合影(央广网发)28年前,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发生的一起错抱事件,让姚策和郭威的人生置换,与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