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林林总总的少儿教培,我们真的需要吗

淮河早报 2020-11-09 08:05 大字

万翔

当下的城市,少年每周都在经历着一次次“赶场”。奥数、英语、课程一对一辅导等文化课补习,舞蹈、乐器、绘画、童模走秀等艺术兴趣班,还有绘本馆、玩具图书馆、手工艺术课等幼儿艺启教育等等,可谓遍地开花,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孩子们在结束了学校的课程之后,就要纵横奔突,抓紧时间赶赴一个个培训机构接受另一番“洗礼”,连很多周末时间都要搭上,怎一个“忙”字了得?我们在“视觉疲劳”于家长孩子随波逐流的教培“转场”时,是否在心底深处问上一句——“这些,我们真的需要吗?”

我们一直认为,作为成年人,看社会看问题更客观而全面,我们也迫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压力不得不主动出击,但有时间我们真得听听孩子的心声,静下来想一想,在培养孩子的征途上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

中国古代,孔夫子的思想精髓之一便是“因材施教”。在英语里,“教育”单词“educate” 本义便有引导、启发的意思。可见,真正的教育是根据孩子的禀赋、性格、兴趣、能力合理地启发引导,让孩子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而不是强加和灌输。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呢?一言以蔽之,就是眼光只对“外”而不对“内”。只看到别的孩子都去学什么了,学什么未来能够成名成腕多挣钱,学什么能让孩子与众不同、出奇制胜,却往往没有审视孩子自身适合学什么、愿意学什么、能真正学到什么……

教与学应当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欲学而无以教或虽教而学不进,都是一种悲哀。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张载曾有名言:“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意思是,教导学生而他不肯接受,即使强行灌输也没有用,这就好比把水泼到石头上,一定不会被吸收;现今石头一样坚硬的田地上虽然有大量的水浇灌,但它马上就会干涸,是因为不能吸收的缘故。教育培训孩子要重视两个问题,一个是“教育的成果”,一个是“学生的兴趣”,只有尊重和激发学生兴趣,才能促使其学习,从而产生好的效果,如果不尊重兴趣缘木求鱼,只能将学生推上相反的道路,学习便没法进行下去;同时,发觉和尊重兴趣并加以引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学习的“甜头”反过来又能激励学生更加认真地继续学习。

在教育上,我们当“为”的是顺应孩子的禀赋和兴趣加以甄别和培养,当然这中间也需要努力摸索和发现,不排除一定施压之下形成习惯从而激发兴趣的可能;我们应当“不为”的是盲目跟风,肆意攀比,将不适合孩子的教育强加给孩子,不仅学不到什么收益,反而会让孩子其他方面的聪明天性“泯然众人矣”……

那种一窝蜂地给孩子报班、叠加式的灌输,还会使各种不称职的、满足于分数不重视孩子能力培养的教培机构层出不穷,滋生领域乱象,不仅需要家长“冤枉”埋单,更会误导孩子,不利成长。

在课外培训汹涌而来的当下,家长们既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眼光,也要有“闹中取静,自守主张”的定力,如此才能既对孩子负责,又把钱花在刀刃上。

新闻推荐

冠脉支架不足千元,提气!

◇屈婷这是一记漂亮的“重拳”,命中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虚高的要害。设在天津的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传出消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