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合欢一家亲

柳州晚报 2020-11-07 12:59 大字

(资料图片)

1

那一年凡静的孩子小迪迪没人带,他们急需请一个保姆。

有人给凡静介绍说:请高佬老婆吧,她带过自己好几个孩子,有经验。结果一说,对方就同意了。

保姆家是热闹且祥和的。她有三女一儿四个孩子。大女儿二女儿当时正在读中学,三女儿和儿子在上小学。这些孩子都是与母亲一起不久前才从农村办理完“农转非”来到陌生的城市的,浑身上下带着乡土的朴实。凡静让快满一岁的女儿称保姆为姨妈,称她丈夫为姨爹,称她的四个儿女为哥哥姐姐。这样一来,小迪迪就成了保姆孩子们的小妹妹了。姨妈的几个孩子都很喜欢小迪迪,总是把玩具让给她玩,带她去学步,教她堆积木、识图,唱歌,哄她开心,从不让她哭闹。

姨妈家的孩子上学后,家里就只剩下小迪迪和姨妈两人了,这时姨妈会把小迪迪背在背上,提着个篮子去买菜。姨妈家的经济不宽裕,买菜免不了要跟人家讨价还价。小迪迪随姨妈去买过几次菜后,便也学会讲价了。姨妈问青菜几多钱一斤?卖菜的说八角,她就在背上还价说:一块得不?因为哥哥姐姐们教她数数时,她就知道八比一大,所以她认为八毛自然是要比一块多。旁边买菜的卖菜的听了这个孩子这般还价,都开怀大笑。姨妈就会乐呵呵地拍着小迪迪的背夸奖她说:迪迪真乖,会帮姨妈讲价了。

2

姨妈家只有姨爹一人在单位上班,却要负责全家的所有开销,经济的拮据自不必说。姨爹个子高高的,人们都叫他高佬,他不止个头高,人品也高。姨爹工作很努力,总是早出晚归,吃苦耐劳,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他对工作从不挑肥拣瘦,也不会投机取巧,每到年终,都会得到多种表彰。姨爹不仅工作踏实肯干,而且待人还非常诚恳,乐于助人,哪家水管坏了,哪家的保险丝烧了,他总是有求必应去帮修理。几个孩子很体恤父母的辛劳,从小就懂得与母亲分担家务,相互照顾,从不打闹,让父亲安心上班,让母亲少为自己操心。他们从不与人比吃论穿,总是守着做人的那点本分。

这一家人的日子尽管过得清苦,但姨妈每天都会给帮带的孩子开小灶,买一点猪肝或瘦肉剁碎来煮粥给小迪迪吃。那时烧蜂窝煤并不十分方便,熬粥的时候,人必须守在那里,以免粥水渗出。有些老乡会觉得姨妈这样对别人家的孩子投入太多,不值。但姨妈觉得人家的孩子养在自己家里,更需要好好照顾,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姨妈还生怕凡静带孩子没经验,去接孩子时总要叮嘱她如何给孩子保暖,如何注意给孩子添加衣服,如何给孩子补水等等。倒好像孩子是他们的,而孩子的亲父母只是暂时帮看管一下。即便是后来小迪迪上幼儿园了,上小学了,姨妈家都还保留着杀鸡宰鸭时把小迪迪接去共享美食的习惯。

3

从农村步入城市的姨妈,虽没念过什么书,但颇明事理,处理棘手问题也有超凡能力,并且让人心服口服。

记得小迪迪刚上幼儿园时,班上有一个住在姨妈家附近的小朋友阿秀总是回家投诉小迪迪在学校里欺负她。有一天,阿秀母亲看到小迪迪又被接到保姆家,就带着阿秀前来兴师问罪。姨妈就对阿秀的母亲说:你讲点别的我会信,你讲小迪迪欺负阿秀,打死我也不信!但你既然讲有这事,我就得问清再说。

于是,姨妈把正在屋里跟哥姐们识字的小迪迪叫出来。阿秀一见到小迪迪,就从她母亲怀里挣脱出来要跟小迪迪玩耍。姨妈却制止了阿秀。姨妈先审问小迪迪在幼儿园欺负过阿秀没有?小迪迪说没有。姨妈又问小迪迪见过有谁欺负过阿秀没有?小迪迪支支吾吾的也说不清楚。姨妈就在小迪迪屁股上拍了一巴掌,问:刚才谁打小迪迪屁股了?小迪迪咯咯地笑着说是姨妈。姨妈又在小迪迪脸上亲了一下,问:刚才谁亲小迪迪了?小迪迪笑眯眯地说是姨妈。姨妈说小迪迪真乖。然后就让她回屋去了,并吩咐她的孩子们看管好小妹妹。

接着姨妈就问阿秀脸上的指甲印是谁弄的?阿秀不假思索地说是迪迪。姨妈就在阿秀的屁股上拍了一巴掌,然后问刚才谁打你屁股了?阿秀说是迪迪。姨妈又在在阿秀脸上轻轻拧了一下,问:刚才谁拧阿秀小脸了?阿秀仍说是迪迪。这下姨妈心里就有底了,叫来一个隔壁小孩,让那小孩在阿秀肩上拍一下,又问她:阿秀,刚才谁拍你肩膀了?阿秀仍说是迪迪。姨妈再问:阿秀,你们幼儿园的小朋友里谁最喜欢你,从不欺负你?阿秀还是说是迪迪。

这下姨妈不再问阿秀了,反过来语重心长地对阿秀母亲说:你都看到了,这孩子刚上幼儿园,满世界里只认识小迪迪一个,挨人家打了自然都只会说是迪迪了。孩子说的话,我们做大人的不能全当真的,什么事情在还没搞清楚时就跟小孩子一起乱下结论,这样反会无事生非,伤了和气。阿秀的母亲听了姨妈的话,面带愧色地领着阿秀走了。

由于姨妈一家对待小迪迪就像对待自己家的亲人一样,小迪迪在他们家非常健康快活地成长着。相处久了,两家就跟一家人似的。直到后来小迪迪上了小学,上了中学,两家人仍然保持着亲密往来。

4

光阴荏苒,姨妈的孩子们很快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姨妈的二女儿比大女儿先出嫁。出嫁那天,他们按照老家的习俗,让老二行了放行礼。依照长幼有序的排列,本该老大先嫁,老二次之。但老二赶在老大之前嫁人,就得请求老大放行。放行礼并不复杂,但颇有仪式感。老二给老大端了一张凳子,放在房门的横梁下,然后老大站在凳子上,这时老二就毕恭毕敬地向老大深深地鞠了个躬,并踮起足尖把一个红布包挂到老大脖子上。这个红布包意味着一是请求姐姐对自己乱了次序给予谅解,二是祝福姐姐早日找到好的归宿。等到老大捂着那个红布包高高兴兴从凳子上跳下来后,老二就可以跟那些来接亲的人走了。

姨妈的三个女儿出嫁,陪嫁的棉胎全是她自己种的棉花。小区后有一块长年空着的荒地,姨妈就在那撒了点棉籽。每到收成的季节,她的家里就成了一个小型的棉絮加工厂。她家有一个拳头大小的手摇滚齿机,将棉絮一点点塞进去后,就会把棉籽给挤压出来。几个女儿出嫁的棉胎,就是这么一点点挤出来的。姨妈说自己做的棉胎暖和,不像市场上的一些黑心棉胎“马屎外面光,里面一包糠”。更重要的是,姨妈要用这种棉胎告诫孩子们一种做人的基准:勤俭本分,表里如一。

事实上,姨妈家的孩子个个都调教得颇有教养。这一大家人,吸毒嫖娼的没有,打架斗殴的没有,偷摸盗窃的没有,违法乱纪的没有。她的孩子们个个秉承良好的家风,安分守己,吃苦耐劳,谦让友爱,勤俭诚实,待人诚恳,正直自律。尤其是那个儿子,虽说是家中的“独苗香火”,却从不娇纵,严于律己,他也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家大企业里的劳动标兵,并且是标兵中最年轻的一个。

姨妈家的儿子最小,排行老四。到了结婚的年龄,也娶了媳妇。有趣的是,姨妈家的女儿婚后都生了儿子,她的儿子婚后却生了女儿。人们都以为像姨妈这样一个“农转非”的家庭,儿子生了女儿一定会很失望,但姨妈夫妇对这个小孙女疼爱有加,去哪都喜欢带上她。他们很照顾孩子,也很照顾媳妇,说媳妇又上班又带孩子不容易,就把孩子“霸”在自己身边。到了周末,那些外孙们也都一起回来围绕着他们开心,逗小妹妹玩,一家人总是和乐融融,享尽天伦之乐。

看着姨妈一家过的神仙日子,不止凡静由衷为他们高兴,谁见了不露出几分羡慕啊。

新闻推荐

立冬若逢雨 张春彦

那年立冬,竟然下起了绵绵的雨。从早晨到晚上,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样子。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此时的南国,依旧春华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