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那个年龄,你在做什么?

达州晚报 2020-09-25 10:28 大字

和几个90后聚餐。计算年龄,有些坐不住,以我刚毕业入道那年算,他们中有1岁、有在妈妈肚子里的,甚或有我几年后谈婚论嫁时才呱呱坠地的孩子。

想象一下,22岁初涉江湖,意气风发,旁边站着个咿咿呀呀的孩童,一个怀孕的母亲,怎能想到,28年后年龄悬殊的小生命长大,与我咋咋呼呼同桌共餐。这个画面太过蒙太奇,不由得感叹人类的成年期足够漫长,容得下几代人共存。

对于“后生可畏”这句话,我一直奉为至理名言。曾经对80后满心羡慕,眼见他们过了而立,渐渐逼近不惑。身体的青春朝气渐减,体貌颜值下滑;性格中的单纯真诚收敛,圆滑世故浓聚,一步步接近我们的模样,便开始移情别恋90后。除了欣赏自家小子,对所有90后都是母爱泛滥的慈祥。

总喜欢和儿子谈论一些新闻事件,一则是寻找话题交流,了解孩子对世界的态度;一则觉得年轻人学习吸收能力强大,从他们那里可以捷径获取很多信息。

一天看新闻,对儿子展开狄仁杰似的经典提问:元芳,你怎么看?儿子在铺述完见解后,反问:妈妈,你总问我对这些事的看法,那我问你,你对苏联解体怎么看?一时反应不过来儿子问话的目的,小子解释:我现在21岁,苏联解体那年你也21,你那时有啥看法。

确切地说,我完全记不得这个事件的时间,赶紧百度知道是1991年12月25日,那一年我和儿子现在的年龄相同。努力回忆当年那个时候我在做什么?那一年我正在医院实习,互联网还没普及,寝室没有电视,收集新闻的途径非常有限,对此根本没有印象,更遑论什么看法见解。

儿子继续喋喋不休,追问我年轻时发生的一些事件,看赵医生支支吾吾,对我当年的孤陋寡闻,小子颇有些不屑。真心觉得现在的孩子,比当年我们的知识量更丰富,学习能力更强,努力程度更高。

由衷表扬儿子:妈妈觉得你真的很优秀,也懂得努力,为什么还是中等。儿子嘿嘿一笑,又教会我一个名词“内卷”。他比喻:围成木桶中最短的木板拼命变长,其他木板会就会更加拼命变长维持优势,于是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我和儿子热烈交谈时,老父亲打来电话,我赶紧把儿子的问题抛出去:爸爸,你在我这个年龄时在做什么?老父亲愣了半晌:做什么?上班呗。我追问:我今年50岁,回忆一下你50岁那年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父亲依然茫然,让我有些失望,以为他老人家会清晰地记得:那一年我高考,收到录取通知书,第一次离开家乡。所以独生子女也有好处,只有一次经历,记忆会更清晰。想来我不会忘记儿子的每一个成长点,当然30多年以后的状态也难保证。

在我的提示下,老人家的记忆汹汹而来:那时交通不方便,我家离学校5里路,怕乘车出现意外,高考那两天,50岁正值壮年的父亲,用自行车驮着我到学校,然后返回去上班;中午我在同学家休息,下午考试结束,再把我接回家。

那时高考还没被提升到阶层跨越唯一途径这么严重,我们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比现在孩子们的压力小很多。中午在同学家吃住,同学妈妈给我们做糖拌番茄,酸甜中带一点辣,原来阿姨用刀切了辣椒再切番茄。我们就那样愉快地参加高考。

中年以后,平淡的人生也积累了足够的经历,不时常拿出来回忆,有些记忆便模糊了。如同一间老宅,堆放的东西太多,层层叠压,有些物件找不到,需要常常规整,才能清楚明白。

不管现实或文学作品,看到人物命运时,总习惯和自己的年龄比较,或者自愧不如,或者暗自庆幸,或者思考我到那个年龄会咋样。年龄这东西是公平的,凡夫俗子一年12月,达官贵人一年365天,是客观冷静的参照物,不增不减。

那个年龄,你在做什么?是对过往的回忆;那个年龄,你会做什么?是对将来的想象。中年,这两个问题足够我们思量很久!

新闻推荐

区民政局开展双节期间养老机构安全生产检查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姜晓通讯员常鲁滨)9月22日上午,区民政局对养老机构开展了双节前安全生产检查工作,通过排查整改消防安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