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手机问题”多发:戒除手机或网瘾 应从家长自身做起
要崩溃了。
这是旦旦妈开口和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旦旦一家原本生活在杭州,不久前因为工作关系搬去了武汉。
旦旦开学上初一,平时倒是听话。这个假期长,白天家里没人,所以手机一直给孩子自己用。
“要读古文也要上网课。”旦旦妈说,最近发现儿子白天精神不太好哈欠连天的,她就想到了孩子是不是晚上在玩手机。
“我真要气死了,这孩子真的半夜玩手机,凌晨2点躲在被窝里玩游戏。”第一次被抓现行后,旦旦妈冲孩子发了一通火,孩子保证不会再玩了之后,她选择了相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没想到,这开学还没几天,旦旦第二次被抓到了。“第二次被抓,他镇定了许多,但是我要崩溃了。”旦旦妈告诉记者,孩子爸爸常年在北京,家里平时就她和儿子两个人。儿子单独睡一个房间,晚上偷偷玩手机,每天就睡5个小时。“这还学什么习。再这样猫捉老鼠下去,感觉孩子已经习惯,不觉得偷偷玩是错的了。”
旦旦妈的无力感在于,解决不了儿子眼下的这个问题:“我要上班,孩子有些课或者学习要用到手机,孩子爸爸平时都在北京,如果我直接没收他手机,一个是等我下班再回去他作业就要来不及,另外一个这个年纪的男孩子已经叛逆了,我也怕产生更大的矛盾,但是如果给了,我实在没精力每天半夜起来盯他。”
事实上,旦旦妈的烦恼不是个例。
9月8日,小时新闻记者从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中心了解到,这个暑假,每天因为手机问题去咨询的家长很多。“门诊中70%的青少年都有手机使用过度的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中心执行主任王奕權说。
“你怎么才不烦呢?”
“把手机给我。”
王奕權跟记者说了好几个例子。
乐乐(化名)是名初二学生,整天垂头丧气,也不愿意说话,抱着手机能消磨好长时间。
爸爸妈妈在旁边急得团团转,说也说不得,再苦口婆心,换来一句“再逼我就去死”。
“这个孩子是爸爸妈妈带着一起来的。妈妈说着说着都哭了。”王奕權说,一开始,孩子也不是这样的。虽说成绩没多好,但还愿意学习。自从玩起了手机,作业做不完,觉睡不够,课听不懂,爸妈说什么,他都嫌烦。
“你怎么才不烦呢?”
“把手机给我。”
乐乐用手机干什么?
刷短视频,看电影,玩游戏。
这便成了一个“消除烦躁”的“办法”。先从半小时到一小时、二小时……结果时间越来越长,爸妈不给手机,乐乐也有“大招”——不去上学了。他的理由是成绩不好太丢脸。
“父母就说他,有一次说急了,乐乐站在了阳台边……”王奕權说,孩子妈妈跟他说这些的时候,崩溃到掉泪。“她说这日子真的没法过了,在家里大人稍微说话大点声,儿子都嫌烦。儿子说话一套一套的,大人要说他,也说不过,而且说的太过激,还担心他做出冲动的事。”
小溪(化名)也是王奕權的一个病人。
小溪比乐乐大一岁,面临中考。
她很痛苦,痛苦到有了自残行为。“我知道我这样不对,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住。”女孩一个劲地哭。
她性格内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什么都普普通通。
为了给女儿读书,父母也是尽了全力,花了大价钱给她报了培训班,就希望她能好好读书,能有个好前程。“他们的不容易,我都懂。我也想好好学习呀,我就是学不进去。”
女孩找不到出口,就玩手机,看网络小说,沉迷社交软件,结果只能是学习越来越差。
父母眼看着花出去的钱打了水漂,着急上火就会骂两句。
女孩子自尊心强,不会反驳,想改,改不了,只能怪自己,要惩罚自己。她在手腕上划血印子,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因为手机天天吵架
儿子还瞒着她给网络游戏充值近万元
浙江省警官职业学院戒毒心理学胡钟鸣老师从事成瘾行为治疗研究很多年。
他和王奕權一样都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今年疫情孩子留在家中进行长时间网课之后,来咨询手机成瘾、游戏成瘾的家长多起来了。
银行高管姜女士早年离婚,没有再婚,一个人带娃诸多不易,儿子小詹今年读高一。
姜女士说从小学开始家里就做规矩,少用电脑,不给手机。
小学的时候儿子还“控”得住,初中高中因为孩子们活动空间大了,个个都有了手机,男孩子聚在一起就打游戏。那个时候家里还是最后守住的一块阵地。今年疫情一来全面网课,家里也“沦陷”了。
儿子做作业的排场通常是“小三样”,手提电脑看网课,平板递交作业,手机里有朋友圈。
姜女士总觉得儿子使用电脑的时长是超过网课所需的,从那时开始天天吵架。而且最近她发现儿子已经多次用她的手机给网络游戏充值了近万元。“我说他,他反过来说家里又不缺这点钱,他将来会还给我的。”
你的孩子有没有手机问题
哪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最高发
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家长们走投无路都来咨询,想要寻找帮孩子“戒瘾”的好办法。
王奕權说,其实上面的这些案例绝大多数都没到“手机成瘾”的程度。
如今,上网并不是一种奢侈的行为,生活模式也在改变,即使买个菜,都可以手机上操作完成。
孩子年纪小,受环境影响,受父母影响,自然有样学样。加上,他们各种能力相对较弱,比较容易沉迷,情景式的代入更加强烈,所以就会越陷越深,越玩时间越长,整个生活节奏都乱了。
通过调查,喜欢玩手机的青少年,普遍社交能力差,朋友少,喜欢宅家里。小学五六年级以后,矛盾最为集中。男孩子以游戏、社交软件为主,女孩子则是喜欢社交软件和网络小说。
“这样就说孩子“手机成瘾”其实是不对的。理论上,我们要求一种行为持续12个月以上才能构成“瘾”,现在来看门诊的家长,基本上警觉性都挺高,属于早发现的类型,早发现我们就可以早介入。”王奕權说,手机成瘾有个过程,过度使用手机是初级阶段的表现,如果不介入,那么接下来就是影响社交功能,更严重的阶段就是明明知道这样不对,自己却克服不了:“小溪就属于比较严重了。”
面对玩手机的孩子,家长最要做的是这两点
快来对照,你是不是能做到
胡钟鸣老师说,世界卫生组织已于2019年将“游戏障碍”列入精神疾病,足够说明过度沉迷游戏的风险,尤其对青少年的伤害更加巨大。
他认为导致孩子手机或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否定,疫情使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合理”使用电脑和手机给孩子创造了网络成瘾的机会,但除此外,其他日常点点滴滴潜移默化才是主因。
互联网时代,社会不可能完全不让孩子们接触网络,只要接触网络,网络游戏广告就会影响到对一切好奇的青少年。虽然一些著名网络游戏公司对未成年人在注册与使用上限制较多,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未成年人还是很容易长时间玩网络游戏。此外,孩子们在学校除了交流学习外,往往最吸引人的是交流网络游戏,孩子比大人有更强烈的“从众心理”——如果多数人都在谈某款游戏,少部分不了解游戏的孩子就会被孤立,为了不让自己被边缘化,少部分人就会被迫靠近多数人,从而也开始学习网络游戏。
还有一些孩子被网络误导,认为自己不认真读书问题不大,可以通过玩网络游戏,买卖装备等就可以赚取收入,却不知这是一些不负责任网络游戏公司的营销广告。
“在临床案例中我们也发现,除了单亲家庭或父母关系破裂的家庭外,亲子关系差的家庭孩子产生网络游戏成瘾的概率也很高。亲子关系差的家庭,父母与孩子的鸿沟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大,一些父母或有强烈的控制欲,与孩子之间的交流都是使用命令式的,这类孩子往往存在暴力倾向,一些攻击暴力型的网络游戏就非常符合这些孩子的人格特征;还有一些父母习惯于批评式交流,孩子无论做什么都是不对,无论多么努力总是受到指责,最终孩子就会自卑敏感,游戏里一战成名的感觉填补内心的缺失,孩子自然走不出网络游戏;还有家庭父母缺失,祖辈对孩子溺爱放纵,或者说根本也管不了,这些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自然很多,网络游戏自然能打发大量空虚的时间。”
胡钟鸣建议,做父母的也需要明白两点:
第一、爱玩手机和网络游戏并不一定是网络成瘾。孩子喜欢玩游戏不是什么大事,也不必一玩网络游戏就是网络成瘾了,现在网络时代,孩子是通过网络了解这个世界,一个不会使用网络的孩子是会被淘汰的。如果孩子只是偶尔玩玩,哪怕有时再三强调还放不下手机,也称不上网络成瘾;如果孩子无节制沉溺于游戏;明显减少了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明知玩游戏后果不好仍控制不住去玩,从而导致导致个人、家庭、社交、教育和职业等领域的重大损害,出现不规律睡眠、暴饮暴食、体力下降、脾气暴躁等状况,并且这样的症状持续一年以上,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游戏成瘾”又称为“游戏障碍”,列入精神疾病范畴,所以不要轻易给孩子“扣帽子”。
第二、戒除手机或网络瘾,从家长自身做起。前面的原因分析中再三强调家庭关系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心理学界有句名言:“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如果一个孩子网络成瘾,家庭问题肯定是主要原因。家庭问题有些是表面看得到的,比如父母离异、父母经常吵架甚至打架、父母溺爱等;还有的是隐藏的原因,比如永远“缺位”的父亲、过于强势母亲、过于严厉的教育等。家长在担心孩子网络成瘾的同时,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尤其需要对家庭环境或家庭教育理念深入分析一下有无出现偏差。一个没有家庭安全感的孩子、一个没有感受家庭温暖的孩子、一个童年只有培训班的孩子,最终网络游戏就会弥补缺少的一切。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你是不是下班回到家,也同样手机不离手呢?
来源|钱江晚报(qianjiangwanbao)记者 肖菁 杨茜 通讯员 李彬
原标题:《快崩溃了!乖儿子突然萎靡不振,凌晨2点还在...一句话把母亲怼伤了》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陈听雨谈到极地,普通人会感觉非常遥远,千里冰原,天寒地冻。你是否能想象,到本世纪中叶,北极的夏季可能就没有冰了,原来在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