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戏里戏外 顾丽

淮河晨刊 2020-08-26 21:43 大字

一天上音乐课,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戏吗?要不要老师给你们唱一段呀?”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戏都是老头、老太太唱的,难听死了,不喜欢,我们只喜欢听歌!”看着孩子们诧异的表情,我被逗笑了。

是啊,戏曲对于现在的孩子的确有些久远,生疏了。城里的孩子还好些,农村的孩子接触面太窄,所知所会真的是很有限,对于传统的文化知识更是知之甚少,也难怪他们会这样说。关于戏曲的记忆似乎只属于我们这些半老不少的怀旧者的,由此,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听戏,唱戏的场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老百姓可以享受的最大娱乐就是听村戏。只要外面的戏班子来我们村唱戏,村口的大喇叭准会事先通知社员们几点钟去听戏。通知一过,村里立马就热闹开了,过年似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提着自家的小板凳,三五成群,扶老携幼,一窝蜂地向唱戏的地点涌去。

由于年少懵懂,我根本分不清戏曲的种类,每场戏的名儿也叫不上来。对于戏里面复杂的人物关系,精彩纷呈的情节,戏曲所表达的主旨全然搞不清。一切都处于懵懂的边缘,说听戏还不如说是看戏更为确切。

我最爱看女演员粉墨登场的造型。因为看惯了日常生活简单朴素的粗布麻衣,戏曲演员们精致而浓艳的扮相,色彩缤纷而艳丽无比的衣装使我感觉到格外的飘逸、靓丽,各个如天外飞仙一般。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我在看戏的间隙往往不顾大人们的阻止,一次又一次地跑到后台,躲在布幔子后面偷窥演员们试衣,说笑,听他们讨论自己似懂非懂的戏曲台词儿,看他们把五色的油彩往脸上一点儿一点儿地涂抹,直到把一张张雪白的脸涂成了色彩缤纷的水彩画……

最有趣的是,大伯家的三堂哥和我家的二哥没事时总会聚在一起探讨戏里的精彩环节,有时还会模仿戏剧里的台词和唱段。他们最喜欢的是扬剧大鼓《程咬金》里面的一场戏,有一句经典台词为“程州放粮未回京”,常被他们一遍又一遍地翻唱。他们一边唱着,还一边发出富于韵律的加长板的“欧啊”声,为里面的动作制造声势,因为与专业差之千里,十足的窘态百出,戏痴的状态可见一斑,让人触及难免会笑翻。

我也深陷戏中。有时趁家人不在的时候,躲在母亲的大屋里也会像模像样地来上两段。声情并茂时,还会把母亲洗干净整齐地叠放在柜子里的丝质被面请出来。因为看戏时我最羡慕女演员们长长的挥洒飘逸的水袖,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可以穿上,找到那份惬意的感觉。由于怕弄脏了被面而被母亲责骂,每次我从不敢在地面上演练,于是母亲的大床便成了我展示自己戏曲天分的舞台。宽大而色泽艳丽的被面被我披在身上,再用母亲做衣服时剩下的长布带,或是姐姐用过的破纱巾束在腰间,效果立马显山露水。一番精心地披挂、装扮之后,我甩着长长的水袖,翩翩起舞,仿若顷刻间自己也变作了戏中人物,醺醺然享受着入戏的极致快感,简直是忘乎所以了。

在那个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里,戏曲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精神文化的大门。多年之后,这道门一直没有关闭,门里门外依然充盈着人间戏味。

如今,闲情之时我依然不忘在唱吧里来上一段耳熟能详的黄梅戏经典段子。唱得虽然缺乏戏味儿,充其量也只能算是黄梅歌,但全当是一种继承和沿袭吧。无论如何传统文化不可丢弃,需传承,要弘扬,而传播戏曲文化还应该是我们这些成年人的一份责任。

新闻推荐

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

谈到爱情你会想到什么?是矛盾,理解,包容;是一见倾心,日久生情;还是破镜重圆,兜兜转转还是你。看看他们的爱情故事,或许你会有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