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过分依赖社交机器人的陪伴?
原创 韩焱精选 湛庐文化
为什么人们不能过分依赖社交机器人的陪伴?
高科技产品让人们的社交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人与社交机器人的关系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陪伴型机器人出现在孩子身边,越来越多的看护型机器人出现在老人身边。
作者认为,如果你把自己应该给予家人的“爱的付出”让机器人替你来做,那么,在你卸下了关心别人的“负担”的时候,也就等于放弃了彼此之间的责任。长此以往,人在情感上会变得粗鄙和退化。
人类应该由人类来陪伴。当你能给予别人关爱,你才成为更加完整的人。
《群体性孤独》
作者:(美)雪莉·特克尔
译者:周逵 刘菁荆
五年级的孩子为他们的祖父母考虑机器人伴侣,并提问“难道我们没有人来做这项工作了吗”的时候,我们知道他们在问什么:“难道照顾他们不是我们父母的职责吗?”再一步提问:“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变得“不方便”的时候,会有人照顾我们吗?”当我们考虑机器人在我们未来生活中的作用时,我们要考虑对彼此的责任。
为什么我们想要机器人照顾我们?我能理解在战争、太空探索和医疗过程中,机器人与人的合作关系的各种优点。我理解机器人在一些危险环境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但是为什么我们如此热衷于让机器人“照顾”?对我来说它似乎是一种禁忌,一项“被禁止的实验”。
并不是每个人都以这样的方式来看这个问题。一些人认为保姆机器人应该是一种常识。60岁的波特刚刚失去了久病的爱妻。他认为如果机器人可以“帮忙做一些杂活,就可以为护士腾出更多的时间做一些人性化和情感化的照顾”。
但是情感的关系常常附着在时间上。
花时间照顾小孩,为他们做许多基本的事情,是建立和孩子之间情感的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孩子们会变得很自信,因为他们被无条件地爱着。我们也证明了自己有关心和爱其他人的能力。那些生病的人和老年人也理所应当获得同样的基本信任。当我们能给予别人关爱,我们才成为更加完整的人。
为机器人保姆辩护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对于有些特殊的人群来说,保姆是不是机器人都没有太大的区别,例如老年痴呆症患者。问题是我们并不清楚这样的病人是如何感知人的声音、面容和抚摸的。因此,用机器人取代人类照顾他们,也许并非“没有区别”。
需要再次说明的是,将爱的付出用机器人代替,改变了爱的付出者本身。一旦我们失去了关心别人的“负担”,我们也就等于放弃了作为人类对彼此的责任。
女儿希望有液压手臂帮她抬起卧床不起的母亲,是因为她想要和母亲更加亲近。对于女儿来说,最后的照顾是她和母亲最珍贵的共同经历之一。如果我们剥夺了这样的机会,那么我们有可能会变得粗鄙和退化。并且既然有照顾老人的机器人、机器护士,那么照顾孩子是不是也可以用机器人呢?
为什么我们想给孩子一个机器人伙伴呢?正如我之前所说,孩子和社交机器人的关系,与孩子和玩偶的关系非常不同。孩子们不会模仿玩偶的表情,而是会将人的表情投射到玩偶身上。而对于机器人保姆来说,因为外观和人很接近,则有可能成为孩子们模仿的对象。这里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人类的语调、表情有无限种组合,这是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学习来的。
看到我们有兴趣的事物,我们“两眼发光”;遇到焦虑的事情,我们的表情会“阴郁”下来。当别人也有同样的表情变化时,我们能够看得懂。当和孤独症或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患者打交道时,我们会很不舒服,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表情变化。孩子将机器人作为模仿对象会造成怎样的结果还不得而知,也许结果是灾难性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定要伴随着人的触摸、说话。人类应该由人类抚养大。
当我提出这种观点的时候,很多人反击说,即便如此,机器人还是可以为小孩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例如给他们喂饭或者给他们换尿布。但是当孩子被机器人喂豆角吃的时候,他们不会将吃饭和人的陪伴、说话和放松联系在一起。吃饭的过程将会和情感培养无关。
如果孩子的尿布由机器人来换,孩子将不会感觉到他们的身体被其他人很有爱地照顾。我们为什么要承担这样的风险呢?
一些人或许会说,我们已经完成了一个被禁止的实验。把我们自己当作一个失控的研究对象,并且发现了许多让人沮丧的结果。我们之间的联系程度前所未有,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遍体鳞伤。
2010年,有学者进行了一份历时30多年、来自超过14000名大学生的数据调研,结果显示,自2000年以后,年轻人对其他人的关注和兴趣开始锐减。如今的大学生已经很少有人会去换位思考别人的感受。
研究者认为,学生缺乏同情心与网络游戏和Facebook的出现有关。网络关系也可能是很深刻的感受,但是你只需要和别人在游戏世界或者社交媒介呈现出来的那部分打交道。年轻人不愿意更多地了解对方,久而久之,他们也失去了了解的愿望。于是有人说,孩子们全神贯注于社交媒介上的“朋友”和“粉丝”,进而失去了对真正友谊的兴趣。
这些发现印证了那些精神治疗分析师,如精神病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的观点,他们告诉我,越来越多的病人心不在焉,甚至忘记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礼貌,抱着很强的目的性,沉迷在他们的媒介世界中,这些人对身边的现实世界漠不关心。换言之,这是一种原始的条件反射。他们的心不在焉并非是一种冒犯,只是他们自己看不到这一点。
《群体性孤独》
作者:(美)雪莉·特克尔
译者:周逵 刘菁荆
好,以上就是我为你精选的内容,我在阅读资料里为你准备了本期音频的金句卡片,欢迎你收听《群体性孤独》的全本有声书,也欢迎你阅读完整版的电子书,在湛庐阅读App上都可以找到。当然也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精彩观点。更希望你能把咱们的专栏转发给自己的朋友。
韩焱精选,明天见!
· 韩焱精选·
湛庐创始人韩焱老师将用专业出版人的视角,每天为你推荐一本好书。专栏将用一条音频,一段文字,解开你的阅读困扰。和你一起亲自阅读,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
End
新媒体编辑/Eurus
//湛庐文化//
扫码即可关注湛庐文化,
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
原标题:《为什么不能过分依赖社交机器人的陪伴?》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车祸现场,医生托住护士扒窗救人 网友给视频中的两人添上翅膀和红披风,认为这是天使与超人的模样
医生托着护士救治伤者被网友P成超人与天使。图片来源:《扬子晚报》车祸现场,医护配合救人的一幕被拍下,热心网友又给这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