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高招季仍要警惕“虚假大学”

皖北晨刊 2020-08-12 16:34 大字

□艾萍娇

近年来,经教育、公安、网信部门联合打击,绝大多数以诈骗为目的的“虚假大学”招生骗局已难以继续,但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仍有人用“虚假大学”来行骗。近日,教育部再次发布信息,提醒人们不要相信任何“走捷径”“低分上名校”之类的谎言。

简言之,只要考生、家长根据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高校招生计划填报志愿,根本就不会遭遇“虚假大学”。考生和家长被“虚假大学”所骗,一是选择计划外招生的学校,却又没有看清学校有无办学资质;二是轻信低分通过运作也可以进名校;三是明知这是“虚假大学”而去买假文凭,以期在应聘中蒙混过关。

彻底铲除“虚假大学”的生存土壤,除加强对利用“虚假大学”实施的诈骗进行打击外,还需要考生和家长擦亮眼睛,坚持通过正规录取渠道获得高等教育机会,不要迷信所谓的招生“潜规则”。

对于“虚假大学”,有舆论质疑,为何这类“大学”层出不穷,教育监管部门为何不注销这些“大学”呢?在此,有必要搞清楚什么是“虚假大学”。“虚假大学”就是子虚乌有的“大学”,根本没有注册,也没有具体的办学地址、办学活动,其本质就是进行诈骗的一个“道具”。这类“大学”,诈骗者一天就可以“办起来”,只需制作一个网页。显然,这不能只靠教育监管部门取缔,更需要由司法机关进行打击。

还有一些人把“虚假大学”理解为“野鸡大学”,但其实,“虚假大学”连“野鸡大学”都不是。“野鸡大学”是能授予学历的,只是其授予的学历不被承认。我国有办学资质的高校及高等教育机构,包括以下几类:全日制学历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继续教育、非学历高等教育培训。其中,虽然有个别机构在招生时存在欺诈行为,但欺诈的主要表现是混淆学历性质。

没有资质、没有办学地址、没有办学活动的“虚假大学”为何也能行骗?主要原因是有的考生高考成绩不高,却想进名校,于是就有人把这部分考生和家长作为诈骗对象,实施诈骗。被骗的考生和家长,普遍有一个特点,即相信高校招生存在“潜规则”,只要花钱就能搞定。而实际上,高校的招生、录取是有严格程序的,考生和家长对此要有基本的了解。

新闻推荐

将绿色发展践行到底□王俊禄

全球经济下行和疫情冲击双重压力下,个别地方和企业为追求发展指标,动起铺摊子上项目,或牺牲环境搞发展的念头。这种苗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