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APP为何屡现“低俗”?
消费质量报舆情监测中心利用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单位网站和微博的观察,以及对各大社交网站、论坛的监测,依据事件新闻转载量、微博微信转发和评论数等数据,监测出一周以来关注度较高的消费热点事件。
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
记者王钰
相关搜索
截至7月23日17:00,搜索关键词“学而思APP现低俗视频”,百度找到相关结果约199万个,找到相关资讯约3.78万篇;新浪微博找到相关结果0.4万个;腾讯微信找到相关文章696篇。
舆情回顾
7月13日,国家网信办官方微信发布公告,即日起将启动为期两个月的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学而思成为了此次行动首个通报对象。
网信办在公告中通报了学而思网校APP存在低俗视频、教唆早恋内容等突出问题,指导北京市网信办会同属地教育主管部门,对网站负责人进行了依法约谈,责令其限期整改,完善信息安全制度,加强内容审核。
对此,学而思方面回应称,此次网信办约谈提到的内容问题发生在今年5月,在接到家长反馈后,平台第一时间删除了相关内容,并在之后加强了审核机制。目前,用户在APP上传内容必须要通过机器审核和人工审核,并且只能自己可见。
舆情背景
学而思的这一违规行为并不是行业个例。7月初,步步高家教机应用商店内的“小肚皮”APP就曾因为出现“成人内容”而被推上风口浪尖。有多名网友发帖称,“小肚皮”出现许多不适合未成年人的内容,APP内充斥暧昧词汇、语言暴力、少男少女亲吻配图,甚至还有诱导拍自拍照、“按要求爆照的给充值VIP”等内容,被指诱导猥亵未成年人。
将时间再向前推,今年5月,浙江省公安部门对全省教育类平台开展网络安全保护专项检查,存在部分APP广告弹出频繁、内容过度娱乐化甚至存在违法有害信息。其中对“简课堂PAD”“智慧幼教”“灯塔教师”“灯塔家长”4款APP的运营单位作出行政处罚。
2019年1月至4月,国家网信办会同教育部、全国扫黄打非办等有关部门开展教育类移动应用程序专项整治,通报了“作业狗”“口袋老师”“初中知识点大全”等20余款程序传播淫秽色情等违法违规信息,存在过度商业营销和娱乐化等不良行为。
2018年,互动作业APP首页被曝不仅公然植入大量网络游戏推广,还通过公众号转移其APP内用户,向未成年学生推送含有性暗示的低俗小说与文章。此外学习宝、天天练乐乐课堂两家APP的社区版块内含不良内容,其中学习宝内有未成年人发亲吻自拍、大尺度照片等软色情内容。
根据不完全统计显示,2020年3月末教育领域学习类APP共1247个,而在2019年末则只有1089个。新华社报道称,教育类APP的开发准入门槛低,无需教育机构资质,公众号或小程序的开发者甚至可以是个人。这些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多收益,会把端口开放给互联网广告分发平台,让其在页面投放广告。一些游戏开发商深知青少年是网络游戏的重要消费群体,在APP中链接游戏,以学习之名吸引更多流量到其游戏界面,进而得到更多变现机会和广告开发价值。
网友声音
@Like9happy:一节网课,老师就要关好几个广告,画面都不堪入目。
@蓦然肥头:教育的事情必须重视,严谨细致。
各界声音
教育从业人士朱培元:目前来看,在线教育平台所暴露的问题正逐步被披露,并最终呈现在了家长和孩子面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绝大部分教育类APP都有一定的社交属性,主要还是为了提高用户的黏性,简单地说就是把绝大部分APP的做法也移植到了教育APP上,但使用教育类APP的主要是未成年人,所以容易对青少年产生误导。
舆情分析
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上半年在线教育迎来了井喷式发展,教育机构纷纷加码线上平台以抢占“地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呈现内容低俗、竞争对手之间过度竞争甚至出现恶意竞争的问题层出不穷,各类教育平台纷纷引入资本外援,希望能够在此轮竞争胜出,但最终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是同质化的产品和无从分辨的营销宣传。
据了解,目前教育类APP主要存在四类问题,一是含有低俗、色情暴力等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和视频;二是暗藏各类游戏;三是隐藏恶意插件和广告信息;四是应试排名,加重学生负担。虽然相关部门一直要求教育APP不得捆绑其他类产品,但不少教育APP都存在着严重的捆绑式的社交属性。
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除了国家重拳出击和学校、家长的引导,平台自身更应该肩负起该有的社会责任。
当然,任何软件的运营做大,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教育APP首先要保证产品本身的内容水准,让教育软件专注于教育,让消费者愿意为“专业”买单。开发者创造的任何一款产品,都可能影响到一个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的思维和想法,APP运营方应当对不合法的内容进行及时监控清理,保障青少年清朗的学习环境。
新闻推荐
第三只眼努某某到底是“初犯”还是“惯犯”,网络线索已经一箩筐,就等事实来厘清了。浙大学生犯强奸罪被留校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