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杆林立挡路占道制造盲区成隐患 新京报记者探访发现,部分街道和路口线杆占道,一些路段不到百米超过20根
广渠东路上线杆挤占人行道。实习生 黄莹 摄 万柳中路人行便道上仍是线杆林立。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摄
电缆线、通讯线、信号灯、摄像头……在北京部分街道和路口,线路和支撑线路的电线杆成为别样的“风景”。日前,新京报记者探访多路段发现,一些路段线杆密集,不到百米就超过20根。有些线杆甚至霸占道路,如同“拦路虎”将人行便道拆为两半。林立的各种线杆不仅阻碍通行、影响市容,也容易引发意外。记者注意到,这些线杆涉及通讯、电力、公安等多部门。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近日发布消息,称今年将整治多区域道路线杆,推进“多杆合一”。以900米的雍和宫大街为样本,2019年,经过整治,各类杆体设施由原来的233根缩减为77根,减少六成以上。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教授李迪华认为,“多杆合一”改造的背后,是城市管理者治理思路的转变,“城市治理不能以符合规定的工作底线来要求自己,而要提升服务意识,基础设施在规划中必须考虑人的舒适度。”
金台西路丁字路口
人行道上线杆易遮挡视线
7月21日,新京报记者来到朝阳区朝阳北路,在该路与金台西路的交叉丁字路口,林立着超过20根包括木质、水泥、金属材质的线杆。有的线杆上没有任何电线和其他设置,明显已废弃。
在该路口西南侧,一家超市门前的人行便道上,共立着6根线杆,紧靠线杆就是斑马线。一位路人称,他住在附近,每天都要经过这个路口,穿行在这些线杆中间,有时候看不到来往车辆,“走得实在胆战心惊。”
广渠东路
400米内立着100余根线杆
朝阳区广渠东路通往小海子村的一段路上,400米的距离内立着100余根各类线杆。最密的地方,不到20米就有8根线杆,有的线杆之间的距离仅一米。
有的是路灯杆,有的是电线杆,更多的则无法辨认。有些线杆上几十根各种线缆搭在一起。有些线杆上挂着的设备已生锈,有的线杆上线缆头杂乱地缠绕在一起,垂吊在线杆中间。甚至有的线杆已经半躺在旁边的线杆上。
多数线杆被圈在路边的金属围挡内,少数线杆则立于围栏之外的人行道上,将人行道挤压得只剩约半米宽。中午非高峰时段,记者在现场看到,约10米宽的道路上大货车、面包车、摩托车、共享单车、三轮车缓慢前进,行人在夹缝中小心穿行。
万柳中路
七旬老人被绊倒受伤无处追责
除影响出行和市容市貌外,多余的线杆大大增加了安全隐患。
据媒体报道,2018年6月1日22时许,在海淀区万柳中路与万泉庄路十字路口西南角人行道上,当年73岁的秦先生在遛弯时,被一根废旧电缆缠住脚摔倒在地。后经医院检查诊断,他左手腕关节有两处骨折,下巴磕伤,两颗门牙从根部断裂,左侧第五根肋骨断裂、第六根肋骨受损。
新京报记者当时在现场看到,“涉事”的线缆一头向南顺着绿化带延伸,最后“爬”到一根水泥线杆上,但线杆并没有标注产权单位。新京报记者跟随秦先生家属到派出所、交管部门及3家电信运营商处,希望找到线缆归属,但并无结果。
在事发地,百米之内就有超过10根线杆,到底谁该为秦先生的伤负责成了难题。
7月21日新京报记者再次来到两年前的事发地,路口的线杆依旧林立,光十字路口的西南角,百米内就有11根线杆,其中包含路灯、交通信号灯及通讯线杆。绊倒秦先生的线缆已被清理。
新京报记者再次联系秦先生,他想起两年前的事仍心有余悸。他说,“到现在也不知道线缆属于谁,治疗的钱都是我自己掏的。”
■背景
雍和宫大街多杆合一233根整合为77根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会同多部门编制的《北京市城市道路多杆合一工作导则》和《北京市城市道路电力箱体三化设置要求》于近日发布。其中,《北京市城市道路多杆合一工作导则》用于指导北京市城市道路新建、改扩建、大修以及环境整治提升中道路照明灯杆、交通标志杆、交通信号灯杆、视频监控杆、电车杆、通信基站杆、行人导引类指示牌杆等杆体类设施的整合工作。
东城区崇雍大街、朝阳区CBD、海淀区中关村西区等20余条道路被纳入2020年“多杆合一”整治工作的重点区域。
市城管委发布上述文件时表示,2019年,东城区为改善公共空间环境和慢行体验,对雍和宫大街进行了城市道路公共设施规范提质。其中全长900米的雍和宫大街通过整治,各类杆体设施由原有的233根整合为77根。
经过综合改造的杆体集合了监控探头、道路指示牌和路灯等多项功能,与另一处综合杆体相距十余米。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景观处副处长陈龙介绍,杆体、机箱及搭载设备要预留一定的荷载、接口、仓位、管孔等,具备一定拓展功能。
观点
城市规划要考虑舒适度
在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教授李迪华看来,城市林立的线杆是过去几十年来城市建设的历史产物,主要形成原因是交通、通讯、电力等各部门独立,分别建设基础设施,互不联动,造成现在多杆局面。
另外一个原因是城市规划在理念上忽略了人的需求,以市政道路为例,李迪华说不少道路的拓宽都是为机动车服务,行人被挤到原本规划基础设施的绿地中,绿地变为人行便道,线杆就变成便道上的“拦路虎”。
李迪华认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对现有路段的改造,更重要的是改变城市管理建设的理念,必须考虑人的舒适度和需求。
李迪华认为,尽管各部门在规划时遵守了规范,但这并不是城市管理的高境界,只是一个基本要求。“城市管理者应该打破这种‘底线’要求思维,把‘为人服务’、‘让人更舒适’作为更高要求。”李迪华说。
新京报记者张静姝马明仁实习生黄莹
新闻推荐
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