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做好舆情回应,让疫情防控更精准

齐鲁晚报 2020-06-19 05:08 大字

疫情发生之初,某些“传言”的出现再所难免。为了不让“传言”影响疫情防控,相关各方的舆情应对必须及时到位。

□本报评论员王学钧

疫情骤然而至,北京紧急启动二级应急响应,防控工作又一次进入战时状态。紧要关头,除了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千方百计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做好舆情回应,疏解公众焦虑,也成为一项当务之急。

日前,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突发疫情。此前,北京已连续57天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的记录,如今疫情突然有所反弹,这让一些人变得“不淡定”起来,舆论场也因此而起了波澜。在这一背景下,某些“传言”出现了。先是“传言”三文鱼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接着“传言”京城自来水加大了氯气注入量,须静置两个小时之后再用,随后又“传言”多家快递公司暂停往北京发货,快递派送将成问题……一时间,不少人因此而陷入不必要的焦虑与惊慌。

好在,相关方面积极应对,及时掐断了这些“传言”的传播途径。国家疾控中心相关专家及时出面发声,以有理有据的科普,消解了加在三文鱼等海产品身上的“罪名”;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及时出面发声,以精确的检测数据证实,出厂水完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尽管放心饮用;国家邮政局及多家快递企业及时出面发声,明确表示相关“传言”为谣言,全国北京流向的快递仍可正常收寄。

作为一种舆论形态,“传言”的发生通常是基于如下两点:一是相关问题足够重要,关乎人们的切身利益;一是人们急于了解相关情况,但权威信息供应不够及时不够充分。从这个角度看,因为这次新发疫情事发突然且事关重大,疫情发生之初,某些“传言”的出现再所难免。为了不让“传言”影响疫情防控,相关各方的舆情应对必须及时到位。

首先,要主动做好信息公开,积极回应公众关切。传播学常识告诉我们,“传言”如果不能及时被平复,就会在“循环反应”中快速增殖。有鉴于此,相关方面最好能在“传言”发生之初,就能及时、充分地公开相关信息,迅速阻断与实际情况不符的“传言”。既有的经验教训已经告诉我们,信息公开才是最好的“稳压器”和“安心剂”。

其次,要主动做好预判与宣传,提前化解潜在舆情。舆情起落有规律可循,相关方面就应未雨绸缪,及时对可能出现的舆情作出精准预判,并通过科普知识推送、公共咨询服务、业内专家访谈等各种方式,及时为公众释疑解惑,有效引导舆情。

另外,舆情应对要尽可能审慎、谦抑,不要反应过度。“传言”并不等同于谣言,“传言”与谣言之间的区别,公众并不那么容易判定。在这种情况下,对舆情的处置就应多一些耐心和包容。否则,公众可能会更焦虑,舆情也会因此“跑偏”。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全国共发生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20起、死亡62人

@应急管理部6月18日消息,针对夏季有限空间作业事故易发、事故类型和发生场所集中、一些行业事故多发、施救不当导致伤亡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