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古代,一年有四个“儿童节”

黄海晨报 2020-06-01 09:19 大字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虽然在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儿童节,但是在某些节日里,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活动内容,儿童们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过节形式,或者某些节日的活动内容更偏重于少年儿童,只不过这些节日他们和成年人共享,这就像如今搞一项大型活动,当中会分成很多单元,其中有一个板块就是为儿童专门所有。因此,这些节日可以看做是古代的“儿童节”。

古代“儿童节”到底哪天过?

正月初一春节

冬季的儿童节,自然便是举国欢庆、欢天喜地的春节了。虽然这个节日不论天南地北,也不论男女老少,全都开心快活得很,但最快乐的仍然还是孩子们。吃糖果、放爆竹、点焰火、逛戏场、看龙灯……要是能有个手巧的长辈做一盏《满堂红》的小红灯笼提着,那便成了孩子堆里的焦点人物,整个春节便可以享受同伴们艳羡的目光了。

当然,最最最重要的是,还有压岁钱可以拿!

三月初三上巳节

春天的儿童节,是早已被人们淡忘了的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 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暮春之初”,也就是农历三月初,时间上跟上巳节是吻合的。据《论语》中记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不难发现,当时的上巳节,少年儿童已经是重要的参与者。通常,他们会穿着光鲜漂亮的新衣服,然后成群结队的去踏春、游玩,有时还会跑到河边放风筝、挖荠菜,荡秋千、玩蹴鞠等等,度过愉快的节日一天。

另外,据《周礼》记载,在上巳节这天,中国的不少地方还有着“掌岁时祓除衅浴”的传统,意思就是说,在三月三这天,大人要带着小孩沐浴焚香、祈求平安,祝福小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因此,上巳节一直被学者们称为“中国人自己的儿童节”,尤其是最近几年,每到三月初三这天,很多地方机构、博物馆都会举办和儿童相关的节日活动,让小朋友们、大朋友们一起体验富有中国特色的儿童节乐趣。

五月初五端午节

在人们的印象中,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要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挂艾草与菖蒲。不过在古代的时候,五月初五还有另外一项习俗,叫做“躲端午”。

五月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恶月”。因为到了农历的五月,也就意味着酷暑将临,瘟疮蔓延。在古人的意识中,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当日将尚且年幼的儿女带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端午”,又称“躲午”。

到了外婆家,小朋友们有许多好吃的和好玩的,往往过得十分快活,潇洒得很。久而久之,端午就逐渐演变为古时的儿童节了。在端午节的时候,要给孩子们佩戴香囊,香囊里面装有朱砂(驱鬼)、雄黄(驱蛇)、香药(驱蚊虫)等。再给他们的手腕上缠绕五色丝线,这样就可以健康续命,长命多福。

小朋友们一群一伙地聚在河边斗草戏、放纸船,热闹程度丝毫不亚于河中心赛着龙舟的大人们。

八月十五中秋节

秋天的儿童节,就是月如玉盘、秋高气爽的中秋节。李白诗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连李白这样的大诗人都曾把月亮当作盘子,何况那些只知道数星星、看月亮的顽童?

中秋佳节,大人们走亲访友、祭天拜月,忙得焦头烂额,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却是极享受的节日:有月饼吃、有兔儿爷玩,还有的童子秉承大人们的传教,在中秋之夜,孩子们成群结队开展祈子活动(偷瓜送子),即去人家瓜田里偷一个南瓜或冬瓜,用颜料在上面画上眉目口鼻,酷似一个娃娃脸。然后燃起灯笼火把,给新婚夫妇或娶媳妇数年不育的人家送去。通常由抱瓜者直接送进这户人家的卧室内,置瓜床上,用被子盖住,哪怕这瓜拖泥带水,弄脏被褥,求子心切的主人也不得恼怒,反过来还得盛情款待这些送瓜童子,以糖果点心或小钱回报。这只瓜得让主妇剖食,寓意可怀孕生子。

还有的童子趁着明月在房前屋后躲猫猫,着实幸福得很。

(据《江南保健报》)

新闻推荐

借助数字听诊技术可监测早期肺部病变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记者王秉阳)5月31日世界无烟日,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烟草流行每年使近600万人丧命。专家表示,有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