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人生纪实】深情如许 他为亡妻种下六千株牡丹

甘肃工人报 2020-05-22 08:48 大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妻子死后十年,苏轼为悼念亡妻所写。江苏泗洪一位八旬老农,在老伴去世以后,用十年的时间在河堤的荒地上种下了6000株牡丹花,来纪念生前爱花的老伴。

在江苏省泗洪县金锁镇街道南面,绵延近200公里的徐洪河日夜不停地流淌着,缓缓向东流入洪泽湖。在河北岸的大堤上,一位面庞黝黑的老人坐在一片牡丹花田中,如同雕塑一般。

在牡丹花开的日子里,路过行人看到这片盛开的花田,总会忍不住停下来,观赏眼前这片牡丹花海,走进花田中拍照。有的甚至从周边的乡镇和县城赶来观赏。

每当这个时候,雕塑一般坐着的老人就会轻声提醒着:“不要把牡丹花弄折了!”坐着的时间久了,老人会拿起锄头除去花田中的杂草,或捡起游人丢下的垃圾。

“我每天都会来到这里,看着这片花田。”老人说,花开的季节,有些游客看着漂亮的花,会忍不住摘下来,他有时午饭都不吃,就在这里看护着。下雨的时候,他就打着雨伞坐在那里。

老人摩挲着解开外套下面的中山装的口袋,拿出了两张身份证,“这是她的身份证,在她去世后,我就一直装在口袋里,舍不得丢掉,就像她还陪在我身边一样。”

两张身份证,一张签发日期是1988年,上面的照片还是女子中年时候的模样。另外一张签发日期是2007年,当年的中年女子已经成了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身份证上的人名叫孙侠,是老人已经去世了11年的妻子。

老人名叫许其亚,出生于1940年,是泗洪县金锁镇许宅居委会的一位农民。

许其亚记得,那是1964年,他和孙侠经媒人介绍相识,见了一面,双方都没什么说的,结婚就很快提上了日程。“我们只见过一次面,直到迎娶她过门。”

婚后,他们相互扶持,养育孩子,节衣缩食维持自己的小家。家里一亩三分地,许其亚和孙侠打理得井井有条。“她人很善良贤惠,生活中精打细算,都是她在操持这个家。”许其亚说。在那个艰苦年代里,他们养育了四个孩子,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快到麦收时节,孙侠就提前捡拾一些树枝,买点干面条,为麦收夏忙做准备。

在许其亚的记忆中,孙侠舍不得吃、舍不得用,却总把家里最好的留给他和孩子。“后来,生活好点,小孩买点东西回来,她不吃,都是我一人吃了。怎么让她吃她都不吃。”

许其亚觉得奇怪,就问妻子。“她一直说着那句话。”许其亚声音有点哽咽了,沉默了一会,“这句话,我想起来就会淌眼泪,她说,家里都指望男子汉,好东西都留给男子汉吃。”

2009年,孙侠突然感觉身体不适,被送往医院急救,却再也没有醒过来。“当时还挂着水,没抢救过来,医生说不行了,我当时就懵了,她连一句话也没留下来。”回想起老伴送医抢救的场景,许其亚忍不住落泪了。

“她嫁到我们家,就没有享过什么福,什么活都抢着干。”在妻子去世后,许其亚心里充满了愧疚,他消沉过一段时间,经常看着村里人打牌打麻将消磨时间。妻子去世后,许其亚对老伴的思念越来越浓,一个场景总是清晰地浮现在许其亚的脑海里,那是孙侠坐着轿子嫁入许家大门的一幕。

“她从娘家是坐着轿子来的,以前都是穿着踩堂鞋。后来她说,她喜欢花,鞋子上的花都是她自己做的。”此时,许其亚心中出现了一个念头,“我想啊,她喜欢花,我就弄点花种子种种,消磨时间,也不寂寞了。有这片花天天陪伴我,等于她还在一样。”

在老伴去世一年后,2010年,许其亚在家附近的一块荒地上种下了牡丹花种子。五年后,第一批种下的4000颗种子,在他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开出了美丽的花朵。他后来又种下了2000颗种子,如今,这一片牡丹花田每年春天都会进入盛开的花季。

“有花陪着我,等于她还在一样。到现在,她走了十来年,我还没觉得她走了,还以为她陪伴在我身边。”偶尔,他也会对着牡丹花喃喃自语:“你安心吧,我心情现在也好了。有这片牡丹花陪伴我,我心情也好多了。”就像在面对着老伴诉说一般。

为爱种下了一片花田,这位普通的老农也感动了众多的网友。“这是一片‘爱情花海’!”“这才是爱情应有的样子!”“太感人了,又相信爱情了!”“深情如许,胜过诗词。”

新闻推荐

“天府科技云” 助力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胡佳音为进一步挖掘智力资源、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助力高质量发展,2019年,省科协成立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