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了就干一件事儿 让他活 一定让他活”
【写在前面】
当疫情侵入矗立于河湖之上的武汉时,为了保卫这座大城,一场场“巷战”打响,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战士:不幸中招并与病毒搏斗的患者、每天进入污染险地的医护人员、转运和服务患者的工作人员、日夜赶工建造医院的一线工人、挺身而出奉献力量的志愿者,甚至“呆在家里不出门也是战斗”的自我隔离者……
他们参加了这场保卫战,见证了这场保卫战,很多人还记录下了这场保卫战的一个个细节,涓滴汇集,就是共和国的一段战疫史。
带着拍摄武汉战疫纪录片的任务,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记者孟哲在疫情期间来到武汉,见证了武汉在封城后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刻,见证了全国各地医疗队大驰援,也见证了离汉通道的打开和城市的重启。
孟哲多次进入“红区”采访拍摄,记录了一个重症患者好转的过程。“我们来了就干一件事儿,让他活,一定让他活。” 辽宁援鄂医疗队员的这句话,让孟哲印象深刻。
4月8日,武汉解封,这天,在武汉待了近70天的孟哲写了一篇手记。其中写道:有人说,这一天才是武汉的过年啊,夜空被灯光秀照亮,许多人在家倒数零点。
以下是孟哲的手记:
“先做手消毒,然后闭眼睛,快速摘掉口罩,别碰口罩前面!”武汉第一医院的重症科主任范学朋正一步步指挥着我摘掉口罩,这是我跟拍了他6小时的工作后,他陪我走出隔离病房的一瞬间,也成了我在武汉这么多天脑海里反复出现的一个光景。
我是中国日报的新媒体记者,我来武汉,带着中国日报拍摄武汉战疫纪录片的任务,我们给这个片子起了一个特别直白的名字——《全民战疫》。当我写下这篇手记的时候,纪录片播发了18集,超过30个鲜活的战疫人物通过影像的方式被纪录下来。2月4日,我随着中国日报第二批援汉报道小组一起前往武汉,我们已经在武汉坚守了近70天,我们还将继续坚守,我们见证了武汉在封城后疫情最为严峻的至暗时刻,我们见证了全国各地医疗队大驰援,我们见证了离汉通道的打开和城市的重启,我们见证了武汉越来越有烟火气……但是,所有的见证,要从我们攻克武汉的“红区”说起。初来武汉,我们对隔离病房的报道有些害怕,害怕并不是说我们不够勇敢,害怕源于未知,对隔离病房内情况的未知,对直接接触病人风险的未知,甚至是对如何穿一套防护服的未知。“纪录片里总不能没有医生的故事吧?”开完选题会后,我的同事王晓莹这样问我。来到武汉后,我们暗暗立下了一个目标,向“红区”进发!
可是这个目标并不好实现,武汉医疗物资紧缺,防护服医生都不够用,记者用什么防护?怎么穿脱防护服?进病区该怎么做好设备的防护?拍完后设备怎么带出污染区?我脑海中冒出了一系列的问号,我记得那天晚上,我并没有睡好,半夜一点多,在微博上刷到了一条WHO给埃博拉期间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的培训视频,深夜连续看了10次,然后,就有了文章开头所描写的武汉第一医院的拍摄,紧接着,就有了许多次进入“红区”留下的鲜活影像。
章玮,是我拍过印象极其深刻的一名患者,我见到他的时候是在跟拍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那天他正处于昏迷的状态,医疗队要给他做俯卧位治疗。35岁的他是一名用ECMO治疗的患者,用上ECMO,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我跟拍了他从昏迷到撤下ECMO稍有自主意识,到现在呼吸机拔机,而治疗他的医生也从辽宁队变成了武汉人民医院ICU的大夫,正是这场接力治疗,让章玮活了下来。就像辽宁队在采访的时候说的那样:“我们来了就干一件事儿,让他活,一定让他活。”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辉监察专员焦雅辉也在采访中多次表示,对于武汉新冠病人的救治,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费用问题。在我看来,章玮的故事,不仅仅是章玮得到了救治,而是这个国家对于每一个生命的不放弃,每每想到此处,我的心头都会一热。
在红区拍摄的日子里,许多医生变成了我的好朋友,来自武汉市第一医院的年轻医生卢蓉就是其中一位。在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在防护服上写了“小仙女”,我问她要电话号码做后续采访,她同事起哄说,“小仙女”还是单身。她比我只稍稍大一点,算一名准“90后”。卢蓉在采访中特别坚强,她说她自己之前一直在ICU工作,对高危险和死亡已经看淡了,这种风轻云淡让我甚至感觉有一些“不真实”。
采访过后,我们一起在吃盒饭,我和她说,我妈其实挺担心我的,你妈妈呢?那一瞬间,她突然绷不住了,她说,她妈妈特别担心她和哥哥,她在隔离病房,哥哥在鄂州建医院,两个孩子都在前线……她一边哭着说,一边要捂住我的镜头,说把“小仙女”丑的样子都纪录下来了。我是一名“90后”记者,许多我一样的“90后”也奋战在战疫的一线,我们可能调皮、活泼、有个性,但是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也会义无反顾的冲上去。我们模仿大人的样子,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我们虽然是“最惜命的一代”,但是我们也奋不顾身,我们愿意为武汉拼命。
几天前,我到跟拍了40多天的患者家里,拍摄我纪录片最后一个镜头,那是他们一家三口治愈新冠肺炎后回家自己做的第一顿饭,他们说,这不仅仅是他们家的烟火气,这还是武汉的烟火气啊!巧合的是,卢蓉那天发了一个朋友圈: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也是我们最脆弱的地方,好想一起吃顿饭。
4月8日,武汉“解封”,有人说,这一天才是武汉的过年啊,夜空被灯光秀照亮,许多人在家倒数零点,虽然我们知道战疫的道路还漫漫,但是请允许那一天我们小小的放肆吧!
(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记者孟哲 供稿)(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蒋芳冯源4月23日,迎来又一个“世界读书日”。特殊时期,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全民阅读也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