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胡来了”
在我小的时候,知道乡下的孩子爱啼哭。动不动就啼哭。有时会因为不大点事儿,甚至是玩着玩着就毫无缘由地啼哭起来了。
面对啼哭的孩子,大人们往往会吓唬道:“嫑啼哭了,麻胡来了。”
一听到这声“麻胡来了”,这孩子往往就会吓得止住了哭。
倘若孩子还啼哭,大人们就会说:“麻胡来了,吃孩子的来了,再啼哭,麻胡就把你吃了!”
或者说:“麻胡来了,拐孩子的来了,再啼哭,麻胡就把你拐走了!”
倘若孩子仍是啼哭不止,大人们更会进一步说:“你看你看,麻胡来了,就在那儿呢!就在门旮旯后头呢!”并顺手一指。而这时,许多孩子便会吓得钻到了大人怀里,但也有的孩子会下意识地想看看麻胡究竟有没有,或是啥模样,这时大人们往往是说时迟那时快,便一把把孩子揽在了怀里,捂住了他的眼睛和啼哭的嘴……这孩子也便止住了哭。
然而“麻胡”究竟是什么?当时的乡下人是没谁知道的,或者谁也说不清楚的。一辈儿一辈儿的,都是这样吓唬爱啼哭的或不听话的孩子的。
直到多少年之后,一日闲来无事,几番翻书并百度,我才大致知道了“麻胡”的由来,但是说法不一:
一说,“麻胡”是由“麻秋”演绎出来的。据《太平广记》载:“后赵石勒将麻秋者,太原胡人也,植性虓险鸩毒。有儿啼,母辄恐之‘麻胡来’,啼声绝。至今以为故事。”
一说,“麻胡”是“麻祜”的音讹。据《隋遗录上》载:“﹝炀帝﹞命云屯将军麻叔谋(麻祜),濬黄河入汴堤,使胜巨舰。叔谋衔命,甚酷……至今儿啼,闻人言‘麻胡来’,即止。其讹言畏人皆若是。”
一说,“麻胡”是泛指“貌丑而多须者”。
而我忽然想起,我曾在一本什么书里看到过另一种说法,说这个“麻胡”,是指曾经镇压过太平军的胡林翼:其一,是他满脸大麻子;其二,是他极为残忍,杀人无数,所过之处妇孺无存。但我此时实在想不起这本书的书名了,也不知此事是真是假。
我又依稀记得,鲁迅曾经提到过“麻胡”一事,遂翻找,便见他在《朝花夕拾》一书中的《二十四孝图》里这样写道:“北京现在常用‘马虎子’这一句话来恐吓孩子们。或者说,那就是《开河记》上所载的,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麻叔谋;正确地写起来,须是‘麻胡子’。那么,这麻叔谋乃是胡人了。但无论他是什么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生。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鲁迅又在该书后记里对“麻胡”做了点儿补充和纠正:“我在第三篇讲《二十四孝》的开头,说北京恐吓小孩的‘马虎子’应作‘麻胡子’,是指麻叔谋,而且以他为胡人。现在知道是错了,‘胡’应作‘祜’,是叔谋之名,见唐人李济翁做的《资暇集》卷下,题云《非麻胡》。”
□吴营洲
新闻推荐
疫情期间宅在家里,猛灌了一通贾平凹。嗯,还是那个憨厚勤奋,鬼才四溢的老贾,为之兴奋也不觉为之困惑。杨早写过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