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喜欢苜蓿, 却也期待玫瑰 贾平凹小说的风俗画倾向
疫情期间宅在家里,猛灌了一通贾平凹。嗯,还是那个憨厚勤奋,鬼才四溢的老贾,为之兴奋也不觉为之困惑。
杨早写过一篇《汪曾祺:我们时代的苏东坡 》,标题即观点;那么,以巴尔扎克比拟描绘世纪之交中国乡土风俗的贾平凹,恐怕也不算唐突。
在当下这个据说是作家最好混的时代,老贾像是一口高产高质的自喷井,至今为止出版了近20部长篇小说,还有大量的中短篇和随笔散文。不揣简陋,目力所及,除了巴尔扎克和张恨水,恐怕很难有相提并论的,若将其作品平均分配到十个人的名下,这十个人也足以优哉游哉,名利双收了。
路遥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老贾这么评价路遥,也是夫子自道。
老贾每一本小说都锁定现实主义重大题材,并不直接回应社会变革,却专注于底层小人物在社会风云下的命运变迁。
老贾的语言风格辨识度极高。描摹精确,想象奇崛诡异,一般人是一句话传递一条信息链,而贾平凹则在由短句构成的一句话里织一张网,生生营造出二维甚至三维的效果。
“几十年以来,我喜欢着明清以至三十年代的文学语言,它清新,灵动,疏淡,幽默,有韵致。我模仿着,借鉴着,后来似乎也有些像模像样了。而到了这般年纪,心性变了,却兴趣了中国两汉时期那种史的文章的风格,它没有那么多的灵动和蕴藉、委婉和华丽,但它沉而不糜,厚而简约,用意直白,下笔肯定,以真准震撼,以尖锐敲击。”
老贾的语言让人兴奋,但老贾的文本结构却让我的兴奋衰退为疲惫。
故事人物越来越多。
1984年的中篇小说《鸡窝洼的人家》里的主要人物掰着指头可以数过来。《浮躁》里人物多一些了,但也都是主角背后的关联人物,远近亲疏,层次分明。渐渐地,老贾笔下人物渐多,话剧舞台渐渐成了喧闹的菜市场,且每个人都有鼻子有眼,有故事有噱头。主要人物不再享受众星捧月的待遇,低调到混迹于普通群众难以识别,而贯穿作品的主要情节则被众多的琐碎细节所淹没。立体圆雕成了群像浮雕,最终漫涣成了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人物大联欢。
我说的是风格倾向,在具体作品上老贾从不愿重复自己,包括题材和技法。例如《带灯》,如何突破《秦腔》、《古炉》的成熟写法呢?据老贾在后记中的交待,灵感源自欧冠杯赛。巴塞罗那足球队消解了传统的阵型和战术的踢法不就是不倚重故事和情节的写作吗,那繁琐细密的传球倒脚不就是写作中靠细节推进吗?《带灯》在结构上有新颖之处,但也只是运用了书信章节来对文本进行分块切割,文学风格本身依旧没有大的改变。
这种风格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风俗画化,是一种以传统主义嫁接现代主义,以不伦不类的结果收场后的剩余物。
老贾说,回想起来,我的写作得益最大的是美术理论,在二十年前,西方那些现代主义各流派的美术理论让我大开眼界。而中国的书,我除了兴趣戏曲美学外,热衷在国画里寻找我小说的技法。
西方现代派美术的思维和观念,中国传统美术的哲学和技术,如果结合了,如面能揉得到,那是让人兴奋而乐此不疲的。
比如,怎样大面积地团块渲染,看似塞满,其实有层次脉络,渲染中既有西方的色彩,又隐着中国的线条,既有淋淋真气使得温暖,又显一派苍茫沉厚。
显然,这种两面讨好的努力成效并未呈现出来。继承、结合、创新之间是否存在坚实的逻辑关联也模糊不清。
越是后期作品,老贾风俗画式的特色越鲜明突出。规模上看是鸿篇巨制,但结构扁平如摊大饼,人物举手投足嬉笑怒骂活灵活现有情绪有心理却灵魂苍白。专注于细节,这本事没错。细节密致如十字绣,却没有给读者留下空白和余味。
敷衍即平摊,平摊即乏味,这就不得不人为制造戏剧化,将现实生活中的极端小概率事件密集交织在一起,使之日常化。例如,各种暴病,上茅房淹死,走在树下就是落树叶,伸手接一个鸡蛋掉地上等等,尤以背死尸回乡为故事开端的《高兴》为最。再就是针对农民的狭隘、自私、不讲卫生,“道在矢溺”式的浓彩重墨,都弱化了对人物心理精神和灵魂的探索。
汪曾祺对于“风俗画小说”的局限性有着高度认知。“风俗画小说往往只就人事的外部加以描写,较少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不大作心理描写,因此人物的典型性较差。而且,风俗画一般是清新浅易的,不大能够概括十分深刻的社会生活内容,缺乏历史的厚度,也达不到史诗一样恢宏的气魄。”
老贾早期在《商州初录》中尝试了一种拟笔记体的文体形式,有着文字精炼、结构呈现散文化的特点,回荡着浓烈的古典艺术气韵。贾平凹的小说和散文,都是这种风格的偏转。向左,成了散文,向右成了小说。几十年了,老贾心无旁骛,夸父追日一样追逐文学理想,成就辉煌,却始终没有跑出自己的皮肤,没能跑出“《商州初录》模式”。为什么?奔跑的方向出了问题。面对现代主义自信心不足,勇气不够?
在《带灯》后记中,老贾说一茬作家有一茬作家的使命,我是被定型了的品种,已经是苜蓿,开着紫色花,无法让它开出玫瑰。真诚坦率。
据说老贾的自喷井又有新作了。《暂坐》以西安为背景,一群单身女性的故事。这是《废都》之后的第二次回城,也是苜蓿变异为玫瑰的一次际遇。依旧喜欢苜蓿,却也期待玫瑰。
凌琪
新闻推荐
○任崇喜“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春日里,随着黄鹂在浓荫里欢快的鸣叫声,桃花红了,红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