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在这个春天 救护车上的蓝色警灯引人注目

澎湃新闻 2020-03-13 07:11 大字

原创 纪实人文频道 纪实人文频道在上海,老百姓习惯把120救护车称为“救命车”。因为这个车子就是用来救命的。

上一次在“救命车”上蹲守拍摄还是在2015年底,拍摄纪录片《人间世》第一季的时候。救护车上通常配备三个工作人员,医生、司机和一名急救员。坐上这辆车,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现场会是什么情况。可能是建设工地发生意外,马路上的交通事故,也可能是有人遇到烦心事喝醉了酒,甚至也会遇到即将临盆的产妇。

导演董路翔工作照

但这一次跟车拍摄的感受完全不同。

2月19日下午,我来到了第十人民医院的急救分站。刚到2小时,就接到了第一个任务,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商场里发现了一位体温38度的男子。

按照疫情期间的急救防护要求,急救人员要穿上隔离防护服前往现场。虽然心理上早就做好了准备,但操作上还是遇到了困难。这身白色的防护服穿起来并不容易。从手套到帽子,都有严格顺序和流程。幸好有急救医生的指导和帮助。因为在帮助我穿防护服的同时,我心里一直在想着那个体温38度的现场,我也怕因为我的不专业而耽误出发时间,甚至是疫情的处置。

曹鑫医生和他的同事全副武装前往现场

在位于地下的商场里,这位体温38度的男性已经被临时隔离在了商场设置的隔离点。门外围着好几位商场的工作人员。看到这个现场,我的第一反是一线的防护工作非常有序。因为这位体温异常的男性也是通过工作人员筛查出来的。出诊的曹鑫医生除了听取现场工作人员的信息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再次复查他的体温,并仔细询问他的活动轨迹,和流行病学史。我在耳机里仔细听着这名男子和医生的对话,得到了两个信息。这名男子刚自我隔离满14天,身体没有不适,曹医生给他复查的体温是37.0度。这与商场的红外测温仪的数值不一致。

最终,工作人员考虑到事发地点是商场的公共区域,也征询了本人的意见还是把这名男子送到了最近的发热门诊进一步检查。曹鑫医生也告诉我,因为在一线出诊,随时都会遇到有不确定因素的现场,所以他们这个班组专门接诊有发热、咳嗽症状的任务。也按照这样的标准做好防护措施,车辆也要两次消毒。因为越是有不确定越是要做好必要的防护,才能更好地、安全地处理每一个现场。

疫情期间,虽然报警量有所下降,

但也意味着每一次任务都可能面对最危急的病人

天快黑的时候,我又来到离十院分站不远的广中分站,我也第一次遇到了女医生。因为急救工作的黑白颠倒,并且经常遇到需要搬运病人的重体力劳动,很少有女性出现在院前急救的第一线。

孟医生告诉我,疫情发生以来他们的出车量少了很多。因为人们减少了聚会、户外活动很多意外事故也随之减少。也不太会出现以往可能稍微有点小毛病,不舒服就叫救护车的现象。但她同时也告诉我,现在的情况是一旦有情况可能就真的很紧急。

孟玉琪是“救命车”上为数不多的女医生

我们的对话很快就被调度中心的电话打断了。我很好奇,和孟医生的出车并没有穿防护服。孟医生告诉我,不用担心。从疫情发生以来,市急救中心从120电话开始,接线人员就会仔细询问病人状况。如果有发烧咳嗽症状就会调度专门的班组和专门的车辆,只有确认病人的基本情况之后才会安排普通防护的班组出车。

虽然才工作两年,但抵达现场后的孟医生和两位男同事配合起来非常默契。建立静脉通路的同时他们已经测好了血糖、接上了心电监护仪,还顺手把胶带递给了孟医生用来固定好针头。越是紧急的现场,越是需要冷静的判断和处理。驾驶员也只用了5分钟就送到了最近的三甲医院。

直到结束拍摄我也没有看到他们的面孔,警笛再次划破黑夜,这群每天都在闯红灯和死神赛跑的人,就是我们这个城市的急救员。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携手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于2020年2月11日起晚间20:53,将在纪实人文频道陆续推出抗击疫情系列微纪录片《城市的温度》,敬请关注。

《城市的温度·闯的每一个红灯都为了救命》

出品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 上海市文明办

播出2月11日起20:53纪实人文频道陆续推出

《闯的每一个红灯都是为了救命》编导手记

本片导演:董路翔

原标题:《在这个春天,救护车上的蓝色警灯引人注目》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我向总理说句话”建言征集:网友提储备口罩、建设备用医院

2020年“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征集活动正在进行,中国政府网现已选登了一部分网友留言,有不少澎湃网友对新冠肺炎疫情及...

 
相关推荐